创业:让农村“山窝变凤巢”

陇南日报 2019-03-22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张霞王芳陈晓旭

“年龄不大,作用不小。有文化,懂技术;有激情,能打拼,还是农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他们是谁?他们就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

电商界的“许三多”

王谢红在201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成都、北京等电商公司工作,受陇南市大力发展电商产业的感召,与4位返乡大学生在康县望关镇创建了甘肃陇来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电商平台,解决当地农副产品卖难问题。

“我们不仅在淘宝上销售农副产品,还在小程序、微博橱窗、拼多多、抖音上帮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并帮助当地群众代缴水电费、电话费、购买火车票等,让他们享受到网络时代带来的便捷。”王谢红向记者介绍。

去年,王谢红与他的电商团队线上线下共销售了60万元。如今,他们已经代理了全市20多个品牌的农副产品。

在发展电商平台的同时,王谢红创业团队又将目光瞄准了一片撂荒的土地。2017年9月份,他联合村里几位长辈成立了“康县一碗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300亩。收获的黄芪经过初加工后成中药饮片,包装后在网上销售,形成了“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让线下产业与电商销售平台结合,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截至2018年底,公司签约贫困户72户259人,带动其他农户126户。

在泥土地里寻找成就

头戴草帽,满身泥巴,皮肤黝黑,记者在康县城关镇孙家园村见到李应龙时,很难将他与外企金领联系在一起。

李应龙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外企工作,公司待遇丰厚。

2017年4月,李应龙回家发现家乡变化非常大,而且当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这让李应龙有了回乡发展特色农业的念头。说干就干,7月,李应龙开始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成立了康县晟丰农业种植合作社。

李应龙创业不走寻常路,草莓大棚建在找不到一块平地的县城西环线上,一亩土地的租金是1000元,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倍,请来的技术员直摇头,建议他重新找土地。

李应龙认准选择不回头。他雇佣大型挖掘机,用一个月时间平整好土地,搭建起21座草莓大棚,8月底正式栽植草莓。

事实证明,李应龙的选择是对的。草莓园建在城边上,种得好,销得出,周末前来采摘草莓的人络绎不绝。2018年草莓园共产草莓7吨,纯利润达10多万元;还吸纳了周边闲散劳动力50人,人均增收近5000元。

免费托管,带着群众共同致富

康县鸿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康县未就业大学生与回乡创业的青年组建而成。公司以大学生创业团队为主体,以“公司+家庭林场+协会+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的模式发展,现已建成了3000吨的蜂产品加工厂一家。

“蜂蜜是免费加工的,我们还编印了中蜂养殖手册免费发放。培训也是免费的,蜜蜂还可以免费养殖托管,每箱蜂年底还给400元的保底分红。”公司负责人刘鸿飞向记者介绍他们给蜂农的优惠政策。

目前,公司与全县200多户中蜂养殖户签订入股协议,他们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关,将蜂蜜灭菌、脱水、精滤、消泡后罐装包装销售,这样不仅提升了蜂蜜品质,也使康县蜂蜜有了自己的品牌。

“大河有水小河满。我们只有将全县的蜂产业提升,公司才能快速发展。”刘鸿飞说。

现在,公司还开发出了蜂蜜唇膏、蜂蜜手工香皂、解酒蜂蜜等蜂蜜系列产品,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收入。下一步,公司将原有的蜂场打造成中蜂博览园,把山谷打造成以蜂文化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基地,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

李应龙、王谢红、刘鸿飞这些大学生创业者将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带到了农村,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新闻推荐

报到日收获别样“压岁包”

早报2月24日讯收获“压岁包”体验传统民俗活动,汇报假期调研报告,爱心义捐帮助对口帮扶学校,同潜航员交流梳理新学期目标…...

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