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 唐代罗汉院遗址及北宋赐额敕牒略考

陇南日报 2018-08-19 21:47 大字

图1

图2

图3

图4

文/蔡副全宋涛满正人

为了挖掘地域文化,促进乡村旅游,2017年9月,由康县周家坝镇康北商贸城李正宏、周贵仁等人发起的犀牛寺重建工程开挖,工程第一天即出土了清雍正九年(1731)《犀牛罗汉院碑》,伴随出土的还有寺院础基、石条及砖瓦等建筑遗迹。康县文联副主席李永康在微信中报道了出土文物的消息后,笔者与满正人等驱车赶赴现场,第一时间椎拓碑刻。

犀牛罗汉院原址位于康县周家坝镇犀牛江南岸的犀牛村东北塬(图1)。新出土《犀牛罗汉院记》(图2),纵165厘米,横78厘米。额篆“犀牛罗汉院碑”6字。正文楷书23行,行47字,字径2厘米。

《犀牛罗汉院碑》虽然年代较晚,但碑文载录寺院原名“犀牛罗汉院”,言寺庙“创自前朝嘉祐年间”。至清雍正时,寺庙尚有宏敞高大的木结构建筑,正殿为大雄宝殿,侧殿主要供奉圣母、地藏、犀牛、伽蓝及天王、菩萨诸神。

笔者在遗址附近见到另两块残碑,经椎拓辨识,发现正是《武阶备志》《陇右金石录》等已录文的宋《仁济院赐额牒》。之后周贵仁先生又在农户家中寻得第三块残石,椎拓缀合后得知此石为敕牒下截(图3)。残碑横78厘米,纵82厘米,存文222字,字径3厘米。右上残存上截敕牒“准”字,字径约10厘米。

完整敕碑分上下两截。上截摹刻嘉祐七年十二月一日敕牒,下截刊《阶州将利仁济院记》。原碑铭文约19行,横78厘米,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九月八日立石。今武都区三河乡广严院遗存有《广严院赐额牒》,也是嘉祐七年(1062)十二月一日下牒(与此牒同日),因此形制相近,只是《广严院赐额牒》碑阳摹牒,碑阴作《阶州福津广严院记》,而此碑将《仁济院赐额牒》与《阶州将利仁济院记》合刊于一面。根据残石所存文字,结合《武阶备志》载录铭文及字体尺寸大小描述,参考《广严院赐额牒》形制,可大致还原敕牒原貌(图4)及完整碑文如下。

中书门下牒

阶州将利县仁济院(《武阶备志》:字大二寸)

阶州将利县犀牛江罗汉院(《武阶备志》:字大一寸五分)

牒奉敕:宜赐“仁济院”

为额。牒至准敕。故牒。(《武阶备志》:字大四寸)嘉祐七年十二月一日牒。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赵;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吏部侍郎平章事曾;刑部尚书平章事韩。(《武阶备志》:以上五行,字大二寸。上截)

将利县帖。罗汉院,据状称:去乾宁五年,□故京右街兴圣寺出家后,于天复八年随师到阶州犀牛镇,蒙百姓王师德舍得空闲土田壹段,具界至□。东至横道,南至乾水沟直下水溪,西至过道垠,北(至)□瑶直上,据王师德舍到□□充,永为常住,修盖殿宇□舍,塑画功德佛像不少。□□使帖竖起省牒准敕,命指挥存留院舍,蒙使州指挥入省帐申奏,管系讫右据状奉判事,须出给文凭帖,罗汉院僧普明奉指挥住持,扫洒焚修,不得有违者。

显德叁年叁月拾伍日帖。权主簿颜;权县令马坤。右上件院舍自起置相承住持,至大宋癸卯岁嘉祐八年正月二十八日,降到敕黄一道,特赐“仁济院”为额,至癸丑熙宁六年九月八日立石牌记。院主住持……师侄德懿。

三班奉职监将利县税务赵;将仕郎权将利县尉兼主簿事王;商州军事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将利县事韩。(《武阶备志》:以上下截)

敕牒,又称符牒,诏书的一种。宋元以来,寺庙多为敕建,寺院之额均由地方守臣陈请,朝廷下牒赐额。宋初由中书门下给牒,元丰后改尚书省给牒,皆宰执亲押。敕牒到后,各寺庙又常将敕牒摹刻于石,制成“石本敕牒”,公告世人。其摹刻时间不定,或数年后始刻,或百年后再镌,或一石一牒,或一石数牒。

由《仁济院赐额牒》悉知:仁济院,原名犀牛江罗汉院,始建于唐末天复八年(908),五代后晋显德三年(956)曾下帖明确四至,僧普明任主持。北宋嘉祐七年十二月下牒赐额,至次年正月降到,敕改“罗汉院”为“仁济院”。熙宁六年(1073)九月八日刊成石牒。钱大昕《金石文跋尾》考证牒尾署衔四人曰:“‘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赵\’者,赵概也;‘礼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者,欧阳修也;‘吏部侍郎平章事曾\’者,曾公亮也;‘刑部尚书平章事韩\’者,韩琦也。”

《仁济院赐额牒》未见时,有人怀疑犀牛寺在宋将利县治(成县镡河乡将利村)境内。胡祥庆主编《成县志》云:“《碑》原在今镡河乡将利村之仁济院,刻中书门下牒将利县仁济院敕,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五月立石,文载《武阶备志》。”其他方志典籍记载亦不甚明确。《武阶备志》作:“《犀牛寺碑》,正书,阶州北二百五十里。(本寺碑)”《陇右金石录》卷三载:“《仁济院赐额牒》,在康县北犀牛寺,今存。”又引《阶州志》云:“宋《罗汉院牒》,在犀牛江侧,一名犀牛寺。周显德三年牒、宋嘉祐八年敕,熙宁六年泐石。”

宋将利县为阶州旧治,后改治福津,其命名或与三国姜维有关,《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云:“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即蜀将姜维剿五部氐羌之所。”《太平寰宇记》又载:“阶州武都郡,旧理将利县,今理福津县。将利县,东二百一十里,元六乡。本汉氐羌地,汉置武都郡,后魏平仇池,羌属,因改武都为石门县。周闵帝元年改为将利,旧为州理,今为外邑。”宋将利县辖有“兰皋、平落、新安、故城四镇”(《元丰九域志》卷三),县治原在今成县镡河乡将利村,后殁于一场水灾。民国《新纂康县县志》说:“据《犀牛寺碑记》载,有罗汉院、仁济院、志民坊,洪化间与将利县治曾圮于水,至今相传有‘洪化二年半,水淹将利县\’之语。”“洪化二年”,即清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十六年(1677),吴三桂兵败洞庭,退守衡州。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暴病殛于衡州,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是时成县及康北地区正好在吴世璠控制区。

由于此前犀牛寺寺址不明确,致使古代地志对犀牛江源流论述出现模糊。《读史方舆纪要》《甘肃通志》《成县新志》皆谓犀牛江即西汉水。

《敕牒》中有“犀牛江罗汉院”“犀牛镇”等语,可见犀牛江之谓在晚唐时已存在,可是如今人们习惯将西汉水流经成县至略阳段水域称之为犀牛江,孰不知犀牛江命名因犀牛镇、犀牛寺等犀牛传说及相关遗址而起。犀牛寺遗址的发现,证实了犀牛江正源为平洛河而非西汉水。《水经注》称西汉水与平洛河交汇地为“会口”:“(西汉水)又东南会平乐水,水出武街(阶)东北四十五里,更驰。南溪导源东北流,山侧有甘泉,涌波飞清,下注平洛水。又东迳平洛戍南,又东入汉,谓之‘会口\’。”吴鹏翱也说:“魏之武阶在福津,故水源出东北也,凡一百六十里。会口即犀牛江庙侧。”比较而言,还是明清阶州地方志关于犀牛江的描述更准确。

犀牛江,州北二百五十里。经太石山下(州北二百四十里,为州北障),经略阳县。书云“导江于岷”者,此其源也。昔传神牛出江为害,人逐之化为石,其迹尚存。江中犀牛望月为州之一景。与成县与此分界。(清乾隆《直隶阶州志》)

在西汉水与平洛河之间有太石山耸立。太石山,又名泰石山,此为武都通往成县、西和的必经要隘,曾于山上设铁笼关,山下引渡。《新纂康县县志》曰:“泰石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续志》)又名铁笼关,有李都司修筑瞭望台于此。”明代以前渡口位于犀牛庙旁,称“犀牛江渡”,明万历初都察院御史周盘(字心铭,万历五年进士)曾作《渡犀牛江登太石山》诗云:“一曲江流万仞山,蟠空鸟道兢跻攀。摇摇双旆烟岚外,落落孤村水石间。远树苍茫连剑阁,寒云缥缈隔秦关。闾阎已困征输急,揽辔谁怜赤子艰。”大约至晚清“犀牛江渡”被废,犀牛庙亦渐渐壁残瓦解。清甘肃学政叶昌炽曾四登泰石山,是时已不过犀牛渡而改从“药蒲沟登泰石山”,并有赋记。

关于犀牛的传说。清乾隆葛时政《直隶阶州志》载:“昔传神牛出江为害,人逐之化为石,其迹尚存。”《新纂康县县志》写道:“犀牛江月,古称会口,即今毛坝渡江侧,有寺昔名‘罗汉院\’,江畔有潭名‘犀牛潭\’,边又有石,留一牛蹄迹,相传当年犀牛曾出没潭中,每当夜月盈空,掩映潭心,有天光倒影雅趣。”“犀牛江月”被列为阶州八景之一,明清题咏颇多。

犀牛潭、犀牛蹄印等遗迹尚在,犀牛神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总之,犀牛江罗汉院旧址及宋《仁济院赐额牒》的发现,是陇南厚重历史文化的见证,也为当地旅游开发储备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新闻推荐

康县跻身全国2018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本报讯(记者马丽红)农业农村部日前确定2018年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包括3个省、50个地市、150个县市区,陇南市康县...

康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