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陇南】甘肃康县:生态产业化 美丽村连村
(上接第一版)“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的乡村原生态保护理念,“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景观、一户一品牌”的全县生态旅游大景区建设理念,“把农村当城市一样规划、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就地城镇化理念,以及“不搞大拆大建大集中”“就地取材、顺势而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让康县变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美美与共的大景区。
目前,康县在全县350个建制村中高标准建成了294个“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并且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风貌打造、环境治理、文明创建、民主管理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成功做法,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
美丽乡村实现美丽脱贫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做精做优特色优势产业
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民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更足了。正在田坝村驻村的阳坝镇党委副书记朱景堂告诉记者,这里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还乡,在家门口发展致富产业。
康县满福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茶叶、天麻合作社。总经理李满福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年要拿出一定资金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我们的天麻合作社社员年收入最少1万元左右,最多的有30多万元,我们帮扶的300多个贫困户,去年已有200多户脱贫。”李满福说。
康县白杨乡竹园村依托资源优势,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成立魔芋种植、土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石蛙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去年,村民陈建军成立了绿园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30多户贫困户入社,同时流转贫困户的土地种植魔芋,不仅让自己率先脱贫,也带动了3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核心要素,康县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把当地核桃、花椒、食用菌、蜂蜜、茶叶等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做精做优,加强重点产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培育力度,将发展产业与促进创业有机结合,带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不只引客来还要出大山
康县当地的生态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了大山
康县的美丽乡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当地生态特色农产品也通过互联网走出了大山。
记者遇见贾小刚时,他正端着两杯泡好的茶做比较,准备改进茶叶加工方式。他是天鹅湖新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由148户茶农组成的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贾小刚指着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告诉记者:“来游玩的游客想买茶叶又不方便带走,就可以扫描二维码通过网上商城订购,然后直接按地址打包发走。”记者看到,网上商城不仅有茶叶还有“康县木耳”、天麻、三七等土特产品。
在白杨乡桂花庄村,不仅大力发展大鲵生态养殖,天麻、茯苓、食用菌种植等特色产业,还成立了康县桂香园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通过开办实体店和淘宝网店,将纯天然木耳、花菇、蜂蜜等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通过网络远销各地。
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康县特色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公司,2013年该公司成立了电商服务平台,修建了700平方米的电商产品配送大厅,并在“1688”批发平台上注册了一家网店,在淘宝网注册了4家网店,还与一些银行合作,分别在“三维商城”“四融”“善通商务”等平台上注册了网店。同时,公司给陇南各县区500多家网店提供货源,解决了很多网店货源不足的问题。
“去年完成总产值3050万元,其中电子商务销售465万元,公司5个网店全年共承接线上线下订单14526笔。”公司总经理郑文山介绍,“今年开发的网货新品有香菇脆片、香椿芽以及旅游产品王坝手串等,产品除了卖给多年合作的老客户外,大部分都通过网络销向全国各地。”
(原载于《经济日报》2018年4月24日第十六版)
新闻推荐
【中央媒体看陇南】男嫁女娶更名入籍:探访中国西部大山里的神秘婚俗
(上接第一版)王国礼如今的生活如他刚开始预想的一般幸福。他们的一儿一女也各自以“二门俱开”的形式成了家。男嫁女娶婚俗究竟源自何处,如今众说纷纭,其中两个说法流传最广。一种说法是,旧时,因康县南...
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