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重围 曹友闻单骑夜入天水城

华西都市报 2020-09-17 02:09 大字

甘肃徽县栗川镇青泥村的杜甫塑像。图据《甘肃日报》甘肃徽县栗川镇栗亭川全貌。图据《甘肃日报》

曹友闻画像。(资料图片)

文/黄勇

【编者按】

曹友闻(?-1236年),字允叔,同庆府栗亭县(今甘肃徽县栗川镇)人,宋初名将曹彬十二世孙。宝庆二年(1226年),曹友闻考中进士,历仕绵竹县县尉、天水军教授、知军,眉州防御使、沔州知州等。端平二年(1236年)九月底,与蒙军血战于古阳平关,壮烈战死。

在南宋与蒙军初期的武力冲突中,曹友闻主要活动在四川北部的蜀口地区,即南宋川陕战区抵御敌军南下进入四川腹地的前线“三关五州”,是南宋末期四川军民抗击蒙(元)军初期最为有名的将领。

“名将曹友闻”系列,以可靠的学术史料为基础,以非虚构的文学形式,讲述一代名将曹友闻在四川的抗蒙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抗争精神,再现近800年前那段血与火的沧桑历史。

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为加强天水关地区的军事防务,升天水县为天水军,军治在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

绍定四年(1231 年)刚开年不久,天水建军镇不到23年,就迎来一次重大挑战:被蒙军团团围攻。军民拼死抵抗之际,曹友闻传奇般的到来,犹如黑暗中一道突然亮爆的闪电。

城已被围 友闻单骑夜入

夜幕笼罩的天水军城墙上,宋军官兵冻得不停地跺脚,但仍警惕地看着城外的动静。这座孤城目前唯一的主心骨、守臣张维,在城墙上巡视着。

忽然,远处的蒙军营中出现一阵骚乱,隐约中有奔走叫喊声。接着,就见一匹战马冲出蒙军军营,朝天水军城下疾驰而来,后面的蒙军骑兵紧追不舍。

这匹战马上的人冲到城下,勒住战马,朝城墙上的宋军高声喊道:“吾乃天水军新任教授曹友闻,快快开门!”张维震惊之下,顾不上多想,立即下令开城门,同时叫官兵放箭,夯退蒙军骑兵。

曹友闻进入城里,拿出敕牒(委任状,官员走马上任的凭证)和告身(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上有官府印章和持有人的体貌特征)。张维确认,眼前这位个子矮小却浑身充满精气神的男子,是来上任的教授(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局长)曹友闻,只是没想到他是以这种方式赴任的。

曹友闻的到来,尽管只是一个人,但给陷入绝境的城内军民带来了一丝希望。在这座似乎已被上天抛弃了的城市,在城中官民逃之不及的时刻,一个分管教育的教授却冲破蒙军的重重包围,跑来上任了。

曹友闻这次富有传奇色彩的赴任经历,《宋史·曹友闻传》只用了寥寥10个字:“城已被围,友闻单骑夜入。”

拿出全部家产 组建忠义军

曹友闻的到来,让张维在感动之余更坚定了守城的信心,因为曹友闻就是抱着坚决抵抗蒙军的信念来的。曹友闻与张维一起,组织军民布防抵抗。蒙军几次进攻,都被打退。

就在军民准备迎接蒙军更猛烈进攻时,大家却发现,蒙军不见了。曹友闻和张维派人出城打探消息,确认蒙军真的撤走了。这意味着,压在军民身上的生死压力一下子没了,大家又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了。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份安定维持的时间极其短暂。

曹友闻孤身夜闯蒙军军营进入天水军城、组织军民抵抗蒙军并守住城池的英雄事迹,被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知道了。

为表彰曹友闻的功绩,桂如渊特地绣了一面写着“元戎却敌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的锦旗给他。对这份荣耀,曹友闻欣然接受,并一直随身携带作为旗号,每次与蒙军作战,都张着这面旗帜奋勇前进,直到血染疆场。

天水军城军民的神经刚放松不久,蒙军再次卷土重来。

曹友闻把全部家产拿出来,招募了5000名壮士,组建民兵武装忠义军,抵挡住了蒙军的进攻,再次守住军城。如果曹友闻继续坚守军城,或许军城历史会被改写一部分。

就在军民看到希望时,桂如渊下令,让曹友闻带领忠义军撤出天水军城,退守控制阶州(州治今甘肃武都县东)进入兴元府(府治在今陕西汉中市)入口处的七方关。曹友闻无奈,只得执行命令,从此开始了与蒙军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曹友闻离开后不久,天水军城被蒙军攻破,蒙军屠城,城中军民无一幸免。

作为一个新上任不去履行本职工作,而是带领众人打仗的教授,曹友闻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要散尽家财守卫天水军城?

非等闲辈 北宋名将曹彬后裔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对杜甫来说,是一生中最为动荡的一年。

春天时,他从洛阳到华州;秋天,从华州迁到秦州。寓居3个多月后,因衣食无着,十月往南进入成州,寓居在同谷县栗亭镇(今甘肃徽县栗川镇)凤凰村。在凤凰村住了一个多月后,前往成都。

杜甫走后三四百年,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一支裔孙迁到栗亭。到南宋中晚期,曹彬的这支后裔繁衍到了第十二代“允”字辈。其中一人叫曹友闻,字允叔,出生年不详。

值得一提的是,《宋史·曹友闻传》中说曹友闻是“同庆栗亭人”。同庆,即同庆府,但曹友闻出生时,并不叫同庆府,而叫成州,成州州治在同谷县。

宝庆三年(1227年),也就是宋蒙第一次军事交锋那年,成州才被升为同庆府,隶属于利州路。进入元朝后,同庆府被降级恢复原名成州,废除同谷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成州被降为成县,直到现在。

文武双修 临危出任天水军教授

按《宋史》的说法,曹友闻“少有大志”,即少年时代就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宋史·曹友闻传》中说,曹友闻曾与二弟曹友谅一起,不远千里去寻找师友。

宝庆二年(1226年),曹友闻考中文进士,被任命为汉州(今四川广汉市)绵竹县县尉。有人认为,曹友闻当年考中的是武进士,而非文进士。这种观点可能是受了曹友闻后来成为抗蒙名将的误导,以为“将”就是习武的。

其实,宋朝很多名将是文人出身。四川仁寿县人虞允文本是文进士出身,他在采石矶指挥宋军大败金军。再如后来的文天祥,不仅是文进士,还是状元。宋朝的文进士,除进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的少数人外,一般初次授职是县尉,这是一种惯例,甚至影响到了后世的明清两朝。

北宋中期,鉴于文官县尉带队剿匪不力的现状,部分治安不好的县域由武官充当县尉。但问题来了,宋朝重文抑武,基层武官文化素质普遍很差,县尉除负责剿匪治安,还负责刑狱诉讼民事纠纷等活儿,武官哪里玩得转?

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经建议废止武官县尉。到宋徽宗时期,全国大部分县尉还是以文官为主。

如果说曹友闻被任命为绵竹县尉还不足以证明他是文进士的话,那么,他后来改任天水军教授一职,就很有说服力了。

宋朝的教授是地方州、县官办学校的学官,相当于教育局长,主要掌管学校的课试等事务。这是毫无争议的文官,哪有武进士做官学教授的道理?

那么,曹友闻到底有没有武力?《宋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从他后来率军抗蒙成为名将并血战到底来分析推测,曹友闻应该是文武双修的。

就在曹友闻准备去天水军城赴任之际,蒙军杀来了。

这时的曹友闻有两个选择:一是原地不动,等待战乱平息后再去上任;二是冲破蒙军重围,按时进入天水军城上任,但面临着丢命的巨大风险。

当然,我们知道,曹友闻选择了后者。

他选择后者,不仅是因为他有武力,有胆力,更因为他有一腔为国为民的热情和士大夫的气节。

从接受出任天水军教授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当作了天水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是天水军的官,自然要与民共患难、同生死。如若等到天水军城被夷为废墟再去上任,这个教授还有什么意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新闻推荐

徽县:开展农业保险查勘理赔工作

徽县讯(通讯员剡文斌)8月份以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徽县持续遭受暴雨侵袭,暴洪灾害导致农田被淹、庄稼被毁,部分农田减产绝收,全...

徽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徽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