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区孔化营村老年餐桌因疫情暂停,村两委基层党员送餐上门 党员“送餐员”让村里老人吃上热乎饭
基层党员为村里老年人送餐。受访者供图
疫情防控期间,延庆区永宁镇孔化营村采取了封闭管理措施,各类聚集性活动纷纷取消,老年餐桌也暂停了。为了让居家老人吃上一口热乎、可口的饭菜,村两委的基层党员变身送餐员,每天挨家挨户把饭送到村里老年人家中。
基层党员变送餐员,老年餐桌开到百姓家
3月3日上午11点半,延庆区孔化营村村民梁玉石正在家收拾房间,一阵敲门声响起。梁玉石戴好口罩,打开门接过村委干部递过来的午餐——两菜一汤加主食,主食是米饭,菜是鸡腿和圆白菜炒粉条。“少串门儿、做好防护。”两名送餐的村干部也不进门,叮嘱梁玉石几句后,转身又往下一户走去。
为了解决村里居家老年人的就餐问题,去年4月份,孔化营村老年餐桌开始运营,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集中就餐。“随着季节不同,就餐的人数也不一样。”孔化营村党支部书记梁志鑫说,冬天有的老人随儿女到集中供暖的楼房里居住,人数会少一些;四五月份,人数开始增加,最多能有40多人。这其中有一些是五保户,也有一些是儿女在外工作的独居老人。
今年65岁的梁玉石和老伴一直在村里的老年食堂就餐,一月份以来,电视上每天播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让梁玉石多少有些担心。“我们年纪大了,抵抗力肯定不如年轻人,这疫情听起来怪吓人的。”
因为担心聚在一起就餐会有风险,梁志鑫有了送饭菜上门的想法,“我们一直关注着疫情,也琢磨着如何解决村里老年餐桌的吃饭问题。区里做了相关疫情防控部署之后,我们就行动起来了。”从1月24日起,村里的老年食堂将食物打包,挨家挨户送到村里的16位老年人家中,村两委的基层党员也变身送餐员,老年餐桌开到了百姓家。
除夕有饺子、立春有春饼,饭菜变着花样做
“原来是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6点送,从3月1日起实行三餐,早上8点、中午11点半、下午5点半各送一次。”梁志鑫介绍,为了保证安全,送餐人员每天从家到食堂再送餐到老人家,都是“三点一线”,尽量减少接触。过完年,儿女开始上班了,部分老人回来了,老年餐桌的人数也在发生变化。“现在有20多位老人,慢慢地还会多起来。”
冬天天气寒冷,饭菜的保温成了问题。有时候煮面条,如果一家一家送,到最后一家口感就不太好了。“人等饭不等,保证饭热乎。”为了让大家能吃到热乎、可口的饭菜,送餐人员会分成几拨送饭,保证饭菜在最短时间内送到老人手中。
“我们最开始用保温桶送饭,但保温桶始终是循环利用。在镇党委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现在用的是各项指标都符合规定的一次性餐具,我们省了不少事儿,老人用着也放心。”梁志鑫说。
除夕有饺子、正月十五有元宵,立春有春饼。送上门的餐食一点不马虎,节日该有的民俗食物一样不少,平时每天也基本不会重样。“疫情期间,大家在家里待得久了,对饮食反而有更高要求,我们也会想办法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些花样。”梁志鑫说。
另外,每位老人的口味偏好他们也记在心里。比如做酸菜馅饺子时,村里70岁的老人卫红明不爱吃酸菜,老年餐桌就会单独准备馒头;69岁的老人代书满爱吃窝头,但他牙口不好,老年餐桌还特意为他改做了玉米面蒸糕,老人吃了很满足:“可算吃上这一口了。”
新京报记者陈琳
新闻推荐
织密“网格” 提升民生温度抗疫情 徽县“4+3”网格机制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墙”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李文翠网格化,在城市管理中已不是新鲜词。但如何让精细网格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效用,对每...
徽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