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鹮记 ——朱鹮再发现纪实

当代生活报 2019-12-09 12:53 大字

朱鹮姿态优美。 资料图片 一群朱鹮从陕西汉中的栖息地飞过。 人与鸟和谐相处。

2019年6月22日,当83岁高龄的刘荫增再次踏上洋县这片土地时,回忆起与朱鹮初遇时的情景依然令他感慨万千。

38年前,在动物研究专家刘荫增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一场苦苦寻觅的遇见,让世界有幸得见“东方宝石”这一自然界的美丽精灵;也是这场遇见,开启了日后中日多年共同守护这一精灵的友谊之路;更是这场遇见,让世人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所在。

大海捞针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正式拉开,百废待兴。虽然当时国力孱弱,但环境保护已提到国家层面。

当年10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正式立项,决定在全国寻找消失已久的朱鹮。正在外地开展科研工作的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接到单位通知,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开始执行寻找任务。至此,寻鹮小组成立。

那一年,刘荫增42岁。

接到寻找任务时,刘荫增备感压力。在多年的野外工作中,他从未发现过这种鸟,如今要在全国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大自然的生灵,都需要被呵护和善待。抱着这最后的一丝希望,刘荫增等人踏上了寻觅朱鹮的漫漫征程。

从长白山到燕山、中条山、吕梁山,再到大别山,华北大地印满了刘荫增和同伴的足迹。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细致寻觅后,寻鹮小组却一无所获。

第二年,寻鹮小组再度出发,踏遍江苏、浙江、江西、湖北以及黄海、渤海……结果,依然令人失望。

3年,5万公里,北起兴凯湖,南至海南岛,西到甘肃东部,东临海岸线,寻鹮小组一次次失望而归。

就在团队几乎绝望之际,1980年,在甘肃省天水市,刘荫增团队发现了3根羽毛。

“那就是朱鹮的羽毛。我们终于在甘肃亲眼见到了3根朱鹮羽毛!这给了我们大海捞针的信心!”刘荫增回忆道。

此后,寻鹮小组总结前期的寻找经历,进一步优化工作方案,将工作重心框定在陕西、甘肃这两个有朱鹮历史分布记载时间最近的区域。

奇迹出现

尽管在甘肃发现了朱鹮的3根羽毛,但寻鹮小组并没有找到朱鹮。1981年5月,寻鹮小组第三次进入陕西洋县搜寻。

有偿收集线索、播放朱鹮幻灯片……寻鹮小组想尽一切办法,不遗余力地发动群众一起帮助寻找。善良热心的洋县老百姓积极配合。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当地群众很难区分鹮、鹭。很多次他们发现的“朱鹮”,都是白鹤等鹭科鸟类。

眼看着寻觅无果,寻鹮小组打算收拾行囊前往甘肃徽县碰碰运气。

就在此时,洋县纸坊乡农民何丑旦、何天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你们是不是在找‘红鹤’?我们在金家河山上砍柴时,见到过你们要找的鸟。”两人的一番话,让正在县林业局值班的姚德山万分欣喜。他赶忙拿出朱鹮的照片让何丑旦他们仔细辨认。“两位老乡,你们仔细看看,是照片上的这种鸟吗?”姚德山仔细追问。“没错,就是它!我们看到的‘红鹤’就是照片上的样子。”两名农民肯定地回答。

出于谨慎,刘荫增希望何丑旦他们能够带几根鸟类的羽毛来,好确认一下。第二天,何丑旦、何天顺带着考察队的人在金家河真的找到几根朱鹮的羽毛。看到羽毛的一瞬间,刘荫增激动不已。

1981年5月23日,由何丑旦、何天顺带路,考察队再次向洋县北部的秦岭深处进发。傍晚时分,在海拔1000米的金家河村,不远处突然传来两声奇异的鸟鸣。“快看!”大家顺着何丑旦手指的方向,看到一只“红鹤”正从头上掠过。

“天哪——朱鹮!是它,真的是它!”3年的苦苦寻觅,终于等到这一天。考察队的队员们忘记了疲劳和饥饿,朝着朱鹮飞去的方位狂奔,翻越一座座小山,终于在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看到了期待已久的画面——半山腰上长着15株百年青冈树,在由低向高延伸的第7株树上,一对朱鹮正在照料三只嗷嗷待哺的幼雏,还有一对成鸟栖息在不远处。

这,就是已有6000万年历史、有“鸟类活化石”之称的朱鹮,也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这次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紧随其后,一场全民动员甚至跨国合作的护鹮行动,开启了对这一美丽精灵的长久守护。这次发现,使人类成功阻止了一个物种的消亡。

据《陕西日报》

新闻推荐

国网陇南供电公司: 明年陇南市配农网工程投资预计6亿元以上

本报讯11月12日,国网陇南供电公司在徽县大河店镇举行助力脱贫攻坚2020年配农网工程建设启动仪式。据悉,2020年陇南市配农网...

徽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