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老人寻妻”报道引起全国媒体关注

天水日报 2019-06-21 13:18 大字

□本报记者宗禾

本报最先报道的《老伴,你在哪儿?》稿件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且在持续升温。四川、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的读者、网友,传播信息,帮助寻找,许多新闻媒体转发本报消息,做了大量延展传播。6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3点《24小时》栏目播出《王玉明:余生只为找到你》,用长达10分钟的时间,对王玉明老人寻找老伴的事迹作了深入报道,也对最先刊发报道的本报记者余碧波进行了专程采访。

去年4月18日,71岁的王玉明老人从陇南徽县步行140多公里,走了十天来到天水市,寻找和他相濡以沫48载因患阿尔茨海默症而走失的老伴。这是自老伴两个多月前走失后,老人第二次步行来天水市寻找。老人来到报社寻求帮助,余碧波听了老人的讲述后极为感动,4月20日在本报刊发题为《老伴,你在哪儿》一文,报道立即引起很多读者的关注,一时间,许多读者都在帮老人寻找老伴。4月21日,余碧波又采写了《王玉明老人徒步寻妻感动数万读者》的追踪报道,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23日、25日、26日,她又连续刊发了三篇报道,全国多家报纸、网站转发,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帮老人寻找老伴。时至今日,王玉明老人寻找老伴儿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王玉明是一名退役老兵,妻子阎宝霞是河北唐山人,48年前两人结婚,生有两个儿子,后来由唐山搬迁至徽县定居。三年前,阎宝霞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由丈夫王玉明照顾,2018年1月25日走失,从此,王玉明老人踏上了漫漫寻妻路。18个月过去了,张贴了两万多张寻人启示,寻问过无数路人,经历了风霜雪雨,感受着思念之苦。想起与老伴共同生活的48年里,因为地震而死里逃生,因为生活困难而相依为命,但他们情投意合,虽苦也幸福。老伴丢了,成了王玉明老人无法饶恕自己的罪过。老伴当年卖冰棍赚来的两元硬币,成了留给老人的唯一念想。

王玉明老人与老伴生死相依的感情,感动了无数相识和不相识的人。公安机关、民政部门、新闻媒体、普通民众,各尽其责,帮助王玉明老人寻找他的老伴。

在寻找老伴的煎熬中,王玉明老人也感受到了社会给予他的关怀与温暖。

在寻找老伴的路上,王玉明老人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帮助过他的人。有家旅馆留他住宿没有要钱,有家餐馆给他饭吃没有收费,有个记者给他买了一双鞋,派出所民警帮他找老伴几晚上没睡觉,民政部门为他发放了救助款。

本报刊发了几篇新闻稿件,做了自己份内的工作,却受到王玉明老人的充分肯定,送来了一面锦旗。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老人一直说,天水日报社记者余碧波对他帮助很大,一定要采访她。老人还说:“天水日报的领导尊重群众,把我的心里话登上了报纸。报社职工很热心,纷纷给我献爱心,摄影部主任年葆东在他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转发了文章,读者也给我捐了钱,一共4700元,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余碧波详细了解情况,写了文章,给我买了一双鞋,硬塞了200元钱。有大家的帮助,我才能坚持下来。”

在接受央视记者专程采访时,余碧波说:“听了王玉明老人寻找老伴的事情后,令我非常感动,我觉得这是老一辈人对婚姻、对家庭最好的诠释。当老人来到报社时,我看到他脚上穿的鞋都破了,大拇指裸露在外,他对老伴生死相依的感情,让我想竭尽全力去帮助他。王玉明老人徒步寻妻,反映了中国人对夫妻、婚姻、爱情的普遍认知,它不仅是法律语境下的责任,更是携手至老、不分彼此、生死相依的真爱。”

有着王玉明老人的坚持不懈,有着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相信他的老伴能够尽快找到。

新闻推荐

【聚焦2019·甘肃(陇南)·茶文化旅游节暨中国茶叶市场发展论坛】 “网红站台+直播”成陇南茶文化旅游节亮点

本报记者张霞张卓宁在陇南茶文化旅游节上许多“网红”在展会现场进行了现场直播,来自徽县的刘华就是其中一位。刘华...

徽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徽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