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木带活大思维 徽县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带活“三变”改革见闻
本报记者白杨通讯员何方
深春五月,绿树成荫,芳草如茵,走进徽县高桥镇、榆树乡的沟沟峁峁,广袤田野,随处可以看到田地里村民育苗,拔草,松土、浇水、起苗等一幕幕忙碌的景象,一车车装满苗木的车辆整装待发,苗农数着一沓沓钞票满脸荡漾着舒心的微笑。
“这个时候,我们村的大部分人都在田地里帮助育苗大户移栽树苗,每人每天都能轻松挣到一二百元钱。”高桥镇四合村村民张凡林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树苗,一边高兴地说。而这样的场景,在高桥镇随处可见。
近年来,徽县积极实施“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苗木之乡”目标,紧抓国家扶持林业发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政策机遇,坚持大地增绿、生态增效、群众增收的发展理念,把苗木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以整体脱贫为目标,准确把握区域特征和资源优势,挖掘乡村闲置资源,培育特色富民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苗木产业、助推扶贫攻坚的发展路子,实现了生态增效、产业富民、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的“多赢”局面。
截至目前:全县育苗面积累计达到17.6万亩,其中今年新增1.6万亩,发展育苗专业村100个、辐射带动育苗户13400户、育苗专业合作社83个、规模以上苗圃3920处,苗木总产值达到21.7亿元,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农户”、 “能人大户带农户”、“千家万户”四种苗木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大广角,立体式的良好发展态势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苗木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增加群众稳定收入的主要支撑。
春秋两季,正是苗木销售、定植,繁育的黄金季节,在高桥镇,家家户户的农业生产活动都与苗木产业有关,每年这个时候村子里就会出现了用工荒。
50岁的康四全是土生土长的高桥镇四合村人,也是甘肃康鑫苗木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自从创立苗木绿化公司以来,康四全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据康四全介绍,每天平均都要有50至60人到他的苗木基地里干活,最多的时候一天200多人干活。男工一天最多可以挣到500元,手脚麻利的女工一天也可挣200多元。
张凡林是康鑫公司的“长期”工,除了忙完自己家的活基本常年都在公司务工,说起这几年的收入,他难掩自己心里的幸福感。他说:“我长期在康鑫公司务工,每年最少有4万多元的固定收入,加上自己家也常年繁育苗木,公司代我销售,说实话我每年收入都很可观。”
刘成义、周新红都是身兼苗木公司“股东”和务劳工者双重身份的土地入股和劳务大户,多年来,依托苗木公司,不但使自己在苗木产业上成了当地响当当的土专家,在育苗,定植,新品种引进上都能创新发展,做到独树一帜,也能在苗木销售,市场行情方面做到精准分析,使自己家的苗子也能卖上好价钱。
说起今后的发展之路,康四全已是信心满满。他说:“今后依托现有苗木基地,融合当地茶马古道贸易文化,争取把旅游业也发展起来。旅游是一项持久性的产业,只要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就能带动村上各项经济的发展,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少娟从春风过后到清明节,前往天水市各个公墓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车流不息。在清明假期,由于天气晴好,...
徽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徽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