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绘新景 脱贫致富路更宽 徽县建设“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陇南日报 2018-11-17 01:56 大字

本报记者李文翠

“像我们这50多岁的人外出打工根本就找不着像样的工作,现在可好,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了,一年能挣3万多元。”受益于“扶贫车间”建设成效的徽县永宁镇岳王村村民苏义侠高兴地告诉记者。

苏义侠所说的“扶贫车间”就是位于徽县永宁镇永街村的绿风苗木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发展苗木、中药材、蔬菜、花卉、瓜果种植等农业特色产业,流转永街、郭坪、岳王三个村土地1530余亩,并吸纳周边五个村的村民260余人参与苗木繁育、园圃管理、园林绿化等工作,其中,有贫困户26户。公司每年给村民发放劳务工资160余万元。

依托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将广阔的山峁沟梁和闲置搁荒的土地变成群众家门口的“致富田”,既解决了谁来种地、谁来看家的问题,又让无法外出务工但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脱贫。这是徽县建设“扶贫车间”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亮点。

在“扶贫车间”建设中,徽县主打产业发展特色牌,将“三变”改革成果和“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深度融合,按照政府主导、统筹各方资源、搭建创业平台、合理有序推进的原则,鼓励扶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能人大户,围绕“苗木产业、种养殖业、乡村旅游、农特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探索创办基地式、厂房式、合作社式、“互联网+”等形式的“扶贫车间”,真正实现“企业建在家门口、挣钱就在村里头”的带贫效应和“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带动效应。

在大河店镇三泉村,甘肃绿苑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已经初具规模。以三泉村秀美风光和人文底蕴为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建设模式,让这个曾经偏僻沉寂的村庄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精心设计的景观步道、芳香弥漫的四季花海、农耕文化的再现体验,让越来越多的人流、客流向这里聚集,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地”。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村子良好的发展势头也都纷纷返乡,加入公司当起了园林工人、开办农家乐当起了老板,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里,吃上“生态饭”,挣上“旅游钱”,日子越过越红火。

与此同时,江洛镇下寨村村民张喜武就将顺合果仁加工厂办在了自己的村子里。1600㎡的厂房里果仁筛选、破壳、脱皮、包装等设备一应俱全,七八十名工人正在忙着收购晾晒松子,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品供不应求。他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现在有固定员工11人,临时工人140余人,每人每月的工资是2500元左右,生产旺季工资更高。”

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扶贫车间”建设,徽县加大宣传引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充分调动企业和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同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先后为创建企业发放吸纳贫困劳动力培训奖补资金22.8万元,并协调担保企业贷款,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引导加快发展,进一步凸显“扶贫车间”的带贫功能。

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创建的3个‘扶贫车间’示范基地运行良好,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118人,其中,贫困户41人。还有15个‘扶贫车间’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将吸纳就近务工群众5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000余万元。”

伴随着脱贫摘帽的激昂鼓点,金徽大地上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扶贫车间”就像动能强劲的脱贫引擎,引领贫困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天水市青年诗人杨强获杜诗赛优秀奖

本报讯【记者马楠】10月22日,由世界杜甫文化协会、四川省经企联杜甫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杜甫国际诗歌大赛组委会联合主办...

徽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徽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