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镇 银杏古树焕发新生 陕西略阳 游人陶醉灿烂文化

南充日报 2018-10-17 03:44 大字

●特约记者 李波

奔腾不息的嘉陵江流出甘肃省两当县后,径直流入甘肃省徽县。在徽县祟山峻岭间,有大片古银杏树群,还有肆意流淌的嘉陵江水。全长40.2公里的嘉陵江(徽县段)恰似一条白色飘带。

10月12日上午,嘉陵江文旅考察团来到位于甘肃省徽县嘉陵镇田河村的徽县银杏文化馆。文化馆前的坝子有两株高约30米的银杏树。仲秋时节,阵阵袭来的山风有些寒冷,把银杏树茂密的树叶吹成一片金黄,抬头望去,像是飘浮在空中的黄色云朵。当地村民介绍,这两株银杏树树龄在3000年以上。

古银杏树群 撬动乡村旅游业

“田河村海拔高度700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为银杏树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徽县嘉陵镇党委书记徐永林说,田河村有153株千年古银杏树,形成了罕见的古银杏树群。据林业专家考证,这片古银杏树群为国内最大。2017年11月,经过推选,中国林学会把“中国最美银杏村落”称号授予田河村。在田河村,培育种植银杏树,不仅是传统,也是产业。

千里嘉陵江流经田河村时,有一条支流汇入。由于水量陡增,田河村上游地段的嘉陵江被人们称之为“河”,下游地段才称之为“江”。嘉陵镇的镇名因此而来,成为嘉陵江沿线唯一一个以“嘉陵”二字命名的镇,嘉陵镇人因“嘉陵江”获得镇名而自豪。

徽县银杏文化馆内,是徽县银杏博物馆。博物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游客展示当地银杏树和产业概况:多年来,徽县人遵循自然规律,可持续利用银杏树资源,开发培育银杏树新品种,形成银杏树产业链,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以田河村为例,该村栽种银杏树苗1600亩,开办农家乐23家,去年游客接待量达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0万元。

踏访月亮峡 天堑见证三国史

嘉陵江(徽县段)有一条至今没有名字的支流,支流所在地即当地有名的月亮峡。10月12日上午,考察团一行离开田河村后来到月亮峡。记者看到,这条未命名的支流入嘉陵江口段宽近30米,清清流水下的河床石长满青苔。顺着支流向上行,分别有一、二、三滩。

“二、三滩是高山草甸,没有人烟。”当地向导介绍,月亮峡是古蜀道的天堑要塞。至今峡谷还保留有三国时期开凿的古栈道。据史料记载,三国蜀相诸葛亮伐魏出祁山,经月亮峡栈道北上,在此留下屯军扎营的遗址。徽县境内的青泥古道,是古蜀道的一段,也是陕甘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

2015年,国家文物局对徽县数十个藏酒窖库进行文物评定,最终评定其是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北宋年间的一、二、三级文物。其中的一级文物成为徽县白酒博物馆镇馆之宝。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藏酒窖外壳系槐树木,呈柜状,内胎系构树皮混合麻、动物血层层封裹,在当地白酒生产历史中一度发挥重要作用。

要地略阳县 建成蜀道旅游带

嘉陵江从甘肃徽县流入陕西省略阳县后,其海拔高度继续下降。嘉陵江(略阳县段)长86.7公里,由北向南,因其形成的水运交通是连接华中、西南、西北的重要枢纽,略阳县也被誉为“通蜀达陇、秦关蜀门”的战略要地。

“真没想到,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仪制令’藏于略阳县。”10月13日上午,在陕西省略阳县委、县政府举行的嘉陵江文旅考察座谈会上,考察团成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长杨春光感慨道。

原来,此前考察团一行来到毗邻略阳县城的灵崖寺。史载其建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该寺最大的特点在于珍藏有汉、唐、宋、明、清以来的130余方摩崖石刻。该寺珍藏的“仪制令”石碑,被专家考证为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碑上刻有: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据悉目前,略阳县已形成包括故道明珠灵崖寺、西汉水油菜花海观光、嘉陵红叶观赏在内的嘉陵江蜀道旅游带。

考察江神庙 船帮历史“活化石”

略阳县城有一个江神庙,考察团成员在该庙考察时发现,江神庙体现了氐羌族建筑风格。当地史学者介绍,历史上,氐羌族生活在略阳县及陕西省一带,后迁徙至四川省北川一带聚居。

考察团成员在江神庙收藏的史料上看到,自宋代以来,略阳县遭遇大小水灾数百次,江神庙因其居高临下的地势,每次都未被水淹。因此,江神庙成为走南闯北行船人的聚集处。他们在这里听戏、喝茶、聊天、交友,或祭拜嘉陵江。如今,江神庙已成为当地船帮历史的“活化石”。

“嘉陵故道和茶马古道在略阳县交会。”略阳县县长范卫民说,略阳县已被列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重点规划区。近年来,陕西省略阳县整体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旅游开发规模逐步扩大。今年前9个月,该县游客接待量达81.6万人次,旅游创收3.4亿元。

新闻推荐

中秋假日徽县旅游持续走高

徽县讯(通讯员戚晗)中秋小长假,徽县旅游共接待游客44085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92.4万元,与去年相比,分别增长23.5%、28.2%。...

徽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徽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