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明天比蜜甜
“等明年春暖花开,这些蜂还会产更多的蜜,繁殖更多的蜂。”10月7日,庄浪县韩店镇中庄村村民苏万红在院子里打开蜂箱,兴奋地转动手里的蜂巢板,向记者展示他最近买的蜜蜂。
今年,中庄村的群众养起了蜂。以前偶尔也有人养,但在韩店镇,从来没有哪个村把养蜂当成一个产业来做,中庄村算第一个。
村支书苏永坚告诉记者,三社的苏东生曾收过一窝野土蜂,大部分群众都是在地里刨食,日子过得紧巴巴,全村145户人现在还有22户是贫困户。
“但今后情况肯定会变。”苏永坚说,现在有扶贫干部出主意,大家找到了致富路,村里许多人养起了蜂,没养的也打算要养。
搞养蜂是扶贫队长张瀚如提出的。去年9月,张瀚如从交通银行平凉分行来到中庄村后,培育脱贫产业就成了他最惦记的事。尤其是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如何让贫困户既能‘短平快’地实现脱贫,又能长效增收”就成了一直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
今年年初,张瀚如因书画特长受邀到陇南徽县参加交通银行甘肃省分行组织的文化扶贫送书画下乡活动,他留意到该县榆树乡通过引导群众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实现了致富增收,尤其是一对八旬夫妇仅靠养蜂就年入6万多元,令他印象极为深刻。
“八旬老人尚能养蜂致富,我们就不行么?”回到村里,张瀚如逐户上门,与村民谈,跟干部说,考察周边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提出了种植陇薯7号、大红袍花椒和养殖中蜂的产业发展方向。
大家的意见集中在了养蜂上。多数人没养过,不懂技术,担心不好养、亏本。也有人认为,既然三社的苏东生能养成,那就能养。
“养蜂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对技术要求不高,咱们村高寒阴湿,离关山和六盘山近,县内果园面积大,花源多、花期长,污染少,蜜源充足。至于技术问题,我们想法解决。”张瀚如的分析和保证,打消了大家的疑虑,产业发展方向定了。
让群众有干劲,还得转变思想,张瀚如选择了培训。7月25日,一辆大客车来到中庄村,把村里18个人拉到徽县榆树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培训。
蜂蜜怎么摇、蜂王怎么培育、蜂群怎么转箱……通过亲眼看、亲耳听,这些第一次出远门的村民眼界豁然开阔。致富的愿望在沉寂的山村里激起了层层浪花。
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大家自筹资金,不等不靠,说干就干。9月5日,第一批50箱蜜蜂从徽县买回,4户贫困户也跟着买了12箱。“甜蜜的产业”扬起了风帆。张瀚如又联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养蜂老专家,请到村里来为大家做了3天的细致辅导,让养殖户信心大增。
15天后,小蜜蜂给大家送来第一份“礼物”:苏俊英家3箱蜂摇出17斤蜂蜜、苏万红家11箱蜂摇出62斤蜂蜜、苏旦娃家3箱蜂摇出13斤蜂蜜……
“每斤100元。干部在朋友圈一发消息,很快就被人抢光了,本钱也回来了。”69岁的苏旦娃笑眯了眼。其实一开始,他并不同意养蜂。但在外打工的儿子看到朋友圈后,联系村干部订了3箱,苏旦娃没办法,只好跟着大伙养。
“早知道回本这么快,我就该多买几箱。”供了两个学生的苏俊英连连摆手。这些年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张张,做梦都想能多挣两个钱。
“养蜂其实不难,也不咋费工,只要好好养,将来的日子肯定比蜜甜!”苏俊英说,下一次村上再去拉蜂,他还要多买几箱。
蜂蜜的顺利销售让大家信心大增。张瀚如积极向单位反映,拿到了8万元帮扶资金。国庆节后,他准备再去买110箱蜂,投放给贫困户,让大家以蜂入股村里的养蜂合作社,年年有分红。张瀚如透露,养蜂的事已经得到韩店镇党委的肯定和支持,镇上将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在全镇引导发展蜜蜂养殖,建立养蜂合作社和联合社,统一标准,规范经营,打造品牌,提升效益,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戚晗“他来到村上以后,帮忙栽电杆、拉电线、干农活、申请低保、办医保报销手续……活可没少干,是个好干部。...
徽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