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的税务情
爷爷张世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税务人。
父亲张孔明已成为税务战线的中坚力量。
女儿张文静已经成长为国税战线的主力军。
在税务战线上奋斗一生的张世尧获得了许多荣誉。
张孔明是税务系统第一代电脑操作者。
张世尧全家唯一的一张全家福。
在陇南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都奋战在税务战线上,他们深爱蓝色的税服,敬畏金色的税徽,时刻铭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誓言,将“廉洁奉公,敬岗爱业,学以致用”的家训不断传承,书写出了一部共和国税务发展的家族史。
爷爷:毛笔、毛驴与30份入党申请书
“太阳出来暖洋洋,共产党来了不纳粮;又分钱来又分粮,穷人有了救命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流传在陇东南的一首歌谣,反映了取消了以前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后,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欢迎。张世尧出生于1932年,1952年在天水参加税务工作,被分配到了徽县工作,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税务人,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发展史的见证人。
徽县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地方,这里物产丰富,是陇南最为富庶的地方之一。由于资源丰富,徽县手工业一直比较发达。据税务志记载,1950年徽县城乡共有各种私营工商业4000余户,主要有白酒酿造、造纸、水磨、油坊,砖瓦窑、石灰窑、瓷器窑、木材加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特别需要财税的供给来支持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张世尧作为第一代税务人,一支毛笔、一把算盘走上为民纳税,为国聚财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徽县税收的主征对象多是一些小手工业和作坊户,而且分布零散,出门收税以步行为主,张世尧每天要步行二三十公里路,到小商户家里去收税,还要宣传新中国的税收政策。六十年代因为税务征收工作业绩突出,单位给张世尧奖励了一头只有使用权的毛驴,作为代步工具,这头毛驴陪伴了他好多年。
因为工作业绩突出,张世尧28岁就被提拔为副局长,1983年升任局长。在领导岗位上,张世尧的“严”和“廉”在整个税务系统是出了名的。
张世尧平时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唯一的嗜好就是看书,钻研业务,自身就是一个税务通,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职工要求十分严格,对工作上的错误和失误从不姑息和迁就。
现任两当县国税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的赵勇强从甘肃税校毕业遇到的第一任领导就是张世尧,据他回忆,张世尧在单位批评最狠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张孔明,虽然张孔明在税务工作上已经很出色了。
同时张世尧还不断要求年轻人认真学习、扎实工作、正派做人,他在天水看病住院期间,都不忘年轻人的学习进步,从天水新华书店买了财会专业用书送给了他们。张世尧经常对年轻人说,工作上的性格在头两年就形成了,认真、严谨的工作性格一生受益。据赵勇强介绍,因为受老领导的谆谆教导,他们一起分配到徽县国税局的年轻人有3个走上了领导岗位。
张世尧秉承“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的工作理念对“廉”的要求有些不近人情。
1988年张世尧的妻子旧病复发急需输血抢救,当时县医院没有B型血,需要到四十里外的医院去接血,张世尧的单位安排车去接血,张世尧知道后硬是给财务交了30元钱的油费。张世尧有一次下乡去税务所抽查工作,错过饭点,外面食堂的门已经关了,就在同事家里吃了一顿饭,临走时张世尧硬是留下了一元钱的饭钱。
张世尧在税务工作上可以说风生水起,但入党这个“坎”让他绕了30年。怀着对党的赤忱热爱,刚参加工作不久,张世尧就写了入党申请书,但由于岳父是“国民党”的身份,让他的入党申请书写了一份又一份,而且一写就是30多年,直到1981年后才解决了他的党员身份。
据儿子张孔明介绍,在张世尧入党的那一天,生活非常节俭的父亲特地让他买了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党的女儿》。
1993年,在税务干线上工作40多年的张世尧退休,但他却退而不休,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帮助县志修订财税部分,并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徽县税务志》,还书写了自己一生在财税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2008年1月,张世尧病逝,物质上,他没有给两儿一女留下任何遗产,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税务工作的情怀与担当,却为子孙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父亲:复写纸、圆珠笔与不断变革的税务政策
1981年,张孔明高中毕业后接过父亲递过来的复写纸与圆珠笔,成为一名驻征员,也是新中国的第二代税务人。
身处一个单位,张孔明受到了父亲的“特殊照顾”,一参加税务工作就被派到税收任务最重、工作最繁忙的城关税务所。
八十年代初,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变化初期,刚刚被松绑的商贩最不愿意的事情就是交税,“偷税九十九,漏税家家有”,在税务工作中最辛苦的就是驻征员了,每天面对小商小贩,为两三毛钱的税款起争执,晚上还要反复核对账目。为了逃税,许多牲畜贩子选择在深夜交易,张孔明和他的同事就在夜里等着征税。多年基层的征税经历,磨炼了张孔明的耐心与脾气。遇到多难缠的纳税户张孔明都能应对自如,多复杂的工作他都能从容面对。
父亲告诉张孔明,税务是不断变革的,要求他必须养成天天学习的习惯。工作之余回到家,与父亲谈论最多的也是税收学习心得。不管征税工作多么繁忙,张孔明都会抽出时间学习税务知识,使自己能够跟上税务变革的脚步。
1983年,税务部门第一次招考税务干部,由于张孔明平时注重学习,在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正式成为了一名税务干部。
1987年张孔明又到庆阳财政学校学习三年。学成归来后,他成了单位的“金算盘”“财务通”与“万金油”,什么工作都能胜任。
1993年,张孔明出任徽县税务局县直企业税务所所长。纳税人对这位“金算盘”是又恨又爱,恨的是他业务太精了,什么账目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想漏掉一分钱的税款都难;爱的是他脾气好,有耐心,时常还能给他们提出一些符合税收政策的建议。
在女儿张文静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很忙碌,经常加班、看书学习,他清楚地记得,2000年父亲考取了注册税务师,拿到证书的那一天,母亲还专门做了一桌好菜犒劳父亲。
张孔明对国税工作的喜爱已经渗到了骨子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一门心思扑在业务工作上,唯一的爱好就是集邮。他集了四十年的邮票,发现竟然没有一套邮票是反映税务征收工作的,于是提笔向国家税务总局写了一份信,提出能否出一套关于纪念税务工作的邮票,同时还附上一套五枚邮票的设计方案。
国家税务总局对这封基层税务工作者的来信十分重视,在回信中对张孔明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税务工作的热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还给他寄来一套印花税票纪念册。
张孔明在税务干线已经奋战了37年了,他经历了八十年代的利改税,九十年代的机构分设和分税制,2015年的营改增,每次变革张孔明都能从容面对,并成了变革的急先锋,税务工作每一个岗位他都干了一遍,现在被全单位人尊称为“税务活宝典”,是年轻员工的“导师”。
女儿:网络化、精细化与不断人性化的税收政策
2016年张文静从父亲手中接过了一幅父亲写的“衣蓝敢比天同色,徽赤能跟日竞明。胸无私欲依法办,定让国仓常满盈”的毛笔字,成为一名税务人。
张文静现在所处的税务环境比起父辈与祖辈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馨的办税服务厅,和谐的征纳关系,先进的征管系统,多元化的申报方式,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快捷的公文处理,齐全的“五小”建设,便利的征税车,丰富的国税文化,税务工作已经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科技化与便民化。
张文静说,爷爷年代的税务工作是以上门“收税”为重点,现在纳税是通过网络申报与评估,纳税户与“税官”见面的机会是越来越少,我们下到企业也不只是为收税,更多的是为企业服务,辅导企业合理、合法、合规履行纳税义务,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从建国初期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变革,税务也在不断地变革,但三代人对税务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没有变,而且已经变成了家风家训被传承。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张文静的父亲希望她能继续从事税务工作,所以为她选填了财会专业。2016年8月份张文静通过税务系统国招成为两当县国税局的一名税务干部。
张文静走上工作岗位后,周围的同事都很喜欢她,因为这个干练的小姑娘对业务上手非常快,而且为人谦和,做事认真。
张文静业务上手快,是因为她有一个“幕后军师”——她的父亲。刚走上工作岗位很多业务也不熟悉,张文静不懂就问父亲,父亲的手机24小时为她开机。有一次,张文静遇到一项棘手的工作,自己无法完成,她打电话给父亲。当时张孔明正在河南老家参加侄子婚礼,听到女儿的求助,他立马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为女儿解答,这一通电话打了1个多小时,等他返回时,酒席已经散了。
张文静秉承了祖辈与父辈的优良传统,也酷爱学习。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与涉外会计资格证。参加工作后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现在已经是两当县国税局的一名业务骨干。2017年,张文静被分配至城区税务分局工作,担负税收管理员职责,同时承担市局货物劳务税科工作。现在的张文静已经完全能够独立承担货物劳务税科的相关工作及分局的管户业务,也从“徒弟”变成了“师傅”。在两当县财政局举办的财税知识竞赛中,她与队友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传承。张世尧、张孔明、张文静三代税务人对税务工作的热爱与追求没有变,对税务工作的敬畏与虔诚没有变,时代还在向前发展,中国税务人的家风家训还会一代代传承与发扬。
本报记者/张霞通讯员/张帆邵凯英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戚晗徽县麻沿河镇熊北村地处徽县最北端,是陇南市的北大门。十年前,“5·12”大地震让熊北村伤痕累累;十年后,...
徽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徽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