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认证背后的徽县养蜂产业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5-17 09:53 大字

本报通讯员李文翠

“德米特”认证是国际有机农业的最高认证标准体系,获得此项认证就意味着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如此“高大上”“国际范”的认证标准缘何会与徽县的绿水青山、云海花谷结缘,在此建立“太阳语”蜂场,实施生物动能养蜂,打造出顶级的美食体验?近日,笔者带着诸多的好奇与疑问,深入位于徽县南部山区的虞关乡一探究竟。

自然环境孕育优势产业

春末夏初的虞关乡群山涌翠、满目绿意,山间随处可见一簇簇、一茏茏盛开的野花,迎面扑来的香气更是让人有种置身世外桃源、天然氧吧的惬意之感。我们驱车沿乡间道路蜿蜒前行2个多小时,在一片群山环抱中的开阔草甸见到了一盒盒摆放整齐的蜂箱,这就是建于原始森林中的 “太阳语”蜂场,蜂儿们自由自在、衔蕊采蜜,忙着酝酿甜蜜。13KM的无人区定点饲养本地中蜂,生物动能活化蜂场周围土壤,丰富蜜源四季更替不断,蜂农坚守一年只取一次蜜的标准……众多苛刻的条件和坚持成就了全国仅此一家的“德米特”认证蜂蜜。

从事养蜂产业50余年的蜂场负责人李景云告诉笔者,“国际养蜂专家多次来徽县实际考察,认为我们这里环境天然无污染、中锋种质优良、蜜源植物丰富,这些基础硬件是能够通过‘德米特\’认证的先决条件。”

“徽县的养蜂产业在80年代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嘉陵镇、大河店镇、虞关乡、江洛镇、麻沿河镇、榆树乡等南北山区,群众凭借当地的自然环境,房前屋后、山顶崖壁都放置有‘棒棒槽\’,吸引野蜂安家落户、采花酿蜜,成为养蜂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县养蜂站干部李斌告诉笔者。

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德米特”蜂蜜认证区域的地缘优势和巨大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效益是虞关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引导群众发展养蜂产业的初衷,也是徽县养蜂产业提级升档的良好机遇。

李景云告诉笔者,“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过‘德米特\’认证的蜂蜜将高于市场价的3倍销售。因此,我们不但要有产业基础,更要通过严苛的产业标准,形成自己的产业品牌。”

虞关乡能人大户赵国虎投资230余万元创办徽县绿原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形成中锋养殖、加工包装、宣传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条。公司现有中锋养殖基地11个,合作社2家,加工基地1家,吸纳周边村镇63户农户参与发展养蜂产业。

在新建于八渡沟村的蜂蜜加工厂内,干净锃亮的机器正在加紧包装,蜜香四溢。蜂蜜通过低温加热、真空过滤进入包装环节,全程无菌,保存了蜂蜜的营养成分和天然口感。产品通过土壤、水源和周边环境监测,获得了生产许可“SC认证”,并成功注册“仙海蜜”品牌商标。

目前,徽县已建成专业的蜂蜜加工厂3家,注册有“青泥岭树蜜”“青泥山珍”“木皮岭”“金徽蜜”等多个本土品牌,并积极研发其他的蜂蜜产业。同时,通过入驻超市、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线上宣传线下交易等方式,打响品牌、开拓市场。

扶持引导培育富民引擎

陇南市依托“太阳语”蜂场和获得“德米特”认证的宝贵经验,在虞关乡三岔村建立了“陇南市养蜂技术培训基地”。长期邀请省养蜂研究所专家、市县养蜂专家和合作社负责人开展活框饲养、过箱技术、蜜蜂四季管理和疫病防治知识培训,开展养蜂技术改良和先进技术普及工作。

八渡沟村村民杨学军就是养蜂培训学校的直接受益人之一。在乡镇干部的帮助鼓励下,他于2017年初开始养蜂,“养蜂专家不光在教室里给我们讲课,还给我们手把手地实际指导,不定期地组织我们外出学习、交流经验。”现在,已熟练掌握养蜂技术的他已经将蜂群从去年的40箱发展到100余箱,按照一箱600元的标准销售,出售50箱便可获利30000元。“用不了多久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杨学军看着一箱箱蜜蜂,眼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徽县依托技术优势,加大培训力度,全县活框饲养率达75%,位居全省第一。并发挥专合组织的引领作用,引导具有产业基础、经济基础的能人大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提供统一管理、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服务,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40余个,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蜂群4.3万群,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通过辐射带动、抱团发展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让养蜂产业成为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 “甜蜜”引擎。县畜牧局负责人对徽县今后养蜂产业的发展信心满满:“目前,从全县的森林植被情况来看,至少可以发展蜂群10万-12万群,产值将会达到4000万元-8000万元,若提高到30%,则年产值能达到1.2亿元,受益群众将达到1万户。真正让养蜂产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坐享养蜂产业红利。”

新闻推荐

陇南市首起环境资源类公益诉讼在徽县江洛法庭审理

徽县讯(通讯员王礼鹏)4月27日,陇南市首起环境资源类公益诉讼在徽县江洛法庭开庭审理。犯罪嫌疑人李某某,于2016年至2017年之...

徽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徽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