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子变身大产业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3-21 09:50 大字

本报通讯员 戚晗

“这山林里自生自长的松子也能变成钱,还得到城里人的青睐,销售供不应求。”在位于徽县江洛镇的顺和果仁加工厂内,刚领到工钱的员工张秀高兴地数着一沓崭新的人民币,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张秀是徽县江洛镇下寨村贫困户,全家一共6口人,80多岁的老母亲常年患病,智力障碍的哥哥没有劳动能力,还有正在上学的两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压在他们夫妻二人身上,仅靠丈夫在外务工的收入,生活过得紧紧巴巴。2015年,在全镇松子产业风生水起时,在家务农的张秀在村上的协调下加入了顺和果仁加工公司,从一名农民变成了“上班族”,她利用农闲时间在公司务工,从事松子分拣工作,不但每月有收入,加上年底的贫困户分红,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多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预计今年就能稳固脱贫,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徽县江洛镇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山大林深,漫山遍野都是生长多年的华山松,所产松子个头大,味道美,是加工食用松子的绝佳品种。但一直以来,这些优良的自然资源由于农户认识和条件限制,沦为农家烧火做饭的材料,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2011年,看到发展希望的村支部书记李永奇引进能人大户张喜武,创办了顺和果仁加工有限公司,按照“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将沉寂多年的资源变成群众增收的宝贝,通过与林场签订供货协议,组织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上山收集松塔,再按市价回收,不但让“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还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喜武告诉笔者,“由于资金短缺、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我们厂多次濒临破产,是全县实施的‘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将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入股的方式注入企业,给我们引来了源头活水。同时,还帮助我们建立了电商扶贫点,从网络渠道进行宣传销售,众多制约因素得到破解,企业才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公司年收购松子1300吨,2017年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净利润达到4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务工80多人,年发放劳务金160余万元。”

为充分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江洛镇下寨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奇告诉笔者,“下寨村党支部精心打造‘产业型\’党组织,按照‘支部+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积极组织临近农村闲置劳动力就近务工,在公司务工的有近一半是贫困户,不仅有我们村的,还有周边村镇的,通过务工,贫困户每月增收4000元,在近5个月的用工季里人均增收20000元。我们还将产业扶贫资金为每户贫困户配股,到年底全村27户贫困户户均稳定增收1000余元。同时依托电商扶贫点,开办了淘宝网店,布置了农特产品展示馆,2017年实现线上销量1000多万元。”

现如今,小小的松子搭乘“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的春风,变成了带动农民致富的大产业,既变废为宝唤醒了沉睡的资源,又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变身工人股东,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多元增收的“三变”改革之路。

新闻推荐

【绚丽甘肃】吴玠和吴璘:保境安民 青史留名

吴玠雕像大散关吴玠、吴璘塑像吴玠出征图吴玠陵园徽县吴玠墓甘肃徽县县城东北的吴山,是一处旅游胜地。这里古木参天,环境幽静。山顶,苍松翠柏的掩映下,一座古墓巍然屹立。每年来此祭祀者,络绎不绝。原...

徽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徽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