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上的疾控人

陇南日报 2021-10-29 00:59 大字

本报记者罗 艳 通讯员王亚兰

面对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公共卫生领军队伍、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宕昌疾控人,再次站在了防控第一线。

时间拨回10月21日。

“这是隔离点采集的样本,赶快检测。”

“这是确诊患者,流调队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其密切接触者名单,采集送检样品,消杀队及时安排对患者住所进行终末消毒。”

“马上整理新增确诊、密切接触者和生活轨迹相关情况。”

每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开展,自此次疫情伊始,24小时连轴转,已成为宕昌疾控人的日常。

“疫情发生以来,市疾控中心蔡玉成主任带领从各处抽调的业务骨干驰援宕昌县,同时该县迅速行动从县、乡医疗机构抽调人员开展溯源流调、核酸采样检测、环境消杀,全体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宕昌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张智学说。

核酸检测实验室 24小时与病毒“面对面”

在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连同科长冉茂盛在内共10人,分为三个小组,24小时轮班与病毒“面对面”,检测结果出来后合并形成报告,帮助一线医务人员作出准确判断。

疫情发生以来,宕昌县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室的灯一直没有熄灭过。检测室平均每天接收样品180份左右,最多时一天接收200多份样品。除了检测样本外,检验科所有人员还承担了一部分核酸采样工作。

“疫情发生后,加班已经成了常态,采集样本,24小时接收样本,24小时轮番检测,每天工作时长基本都在十几个小时。”冉茂盛说。

本轮疫情伊始,因患胰腺炎刚出院几天的冉茂盛,主动请缨,迅速回归工作岗位,投入到采样、检测工作当中。为确保安全,检测室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三级防护,穿防护服、戴防护口罩和面罩,进行核酸提取、体系配制、程序调试、上机检测等一系列工作,五六个小时才可以出具检测结果,期间更是不能喝水、上厕所,这对还在恢复身体的冉茂盛来说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

“每天除了采样、检测,我们会有几个小时的休整时间,有时在一批样品检测完,下一批样品还没送过来的间隙打个盹,稍微休息一下,个人困难都是能克服的,作为疾控人,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冉茂盛带着疲惫的笑容坚定地说。

与时间赛跑 流调溯源精准追踪

走进宕昌县疾控中心的流调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在给每一个可能与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拨打电话,通话声此起彼伏。

“为了掌握确诊患者的详细行动轨迹,我们必须要与患者面对面,引导他回忆接触过哪些人群、到过哪些地方,尽快梳理好相关信息,才能最快阻断传播链,防止疫情蔓延。”市疾控中心传防科科长王小军说。

快速高效的流调溯源,才能实现对病毒的“围追堵截”。确诊病例都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感染源可能是哪里,这些信息都是制定疫情防控措施的关键依据,都需要流调人员从繁杂的信息当中抽丝剥茧逐一落实。

尽管防护到位,但每天接触可能含有病毒的样品,还是有一定感染风险,很多工作人员与家人或孩子隔离,保持相对安全的距离,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疾控人的担当。

“疫”线的消杀队员 让病毒“无所遁形”

消毒是控制和斩断传染源的必要手段。为有效阻断传播途径,遏制病毒蔓延,消杀队员一接到命令就要穿好防护服,配好消毒液,背起50多斤的消杀设备,到达疫点,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生活、工作以及停留过的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他们的身影遍布最危险的地方,连体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全身密闭,负重操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脱掉防护服后背都会被汗水浸湿。有时,呼出的热气常常会模糊了护目镜,严重影响行动,尤其是晚上在光线暗的地方,消杀队员们只能凭借模糊的景象慢慢移动,完成消杀作业。

就是这样的一群疾控人,在这场疫情中逆行而上,他们有的人无惧24小时与病毒“面对面”,在实验室一丝不苟地进行检测;有的人一天上百个电话不分昼夜,精准追踪可疑人员;有的人穿着防护服、背着喷雾器,奔赴疫点进行消杀,他们用不灭的防疫决心,把自己挡在了疫情面前,为身后千万个我们筑起了坚实的堡垒!

新闻推荐

宕昌: 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宕昌讯(记者刘国庆)据悉,从10月21日开始,宕昌县在全县范围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宕昌...

宕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宕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