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烽火 谁谓塞尘飞 走近宕昌县南河烽火台遗址
从岷县城沿212国道向南走,到距县城三十公里的麻子川镇,这里便是岷县和宕昌县的分界处,分界处就是岭峰村,这里也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处,因此也被称为分水岭,岭峰顶上立有两块界石,上面镌刻有“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竖式字样。继续沿国道行至距宕昌县城17公里的南河镇,就会发现路边有一块碑牌,上面写着“南河烽火台”,南河烽火台就在南河镇南河村与路固村之间的一座突出整体山脉的山梁上,在212国道上的山嘴上有一个土筑的城堡,那便是古宕昌国的祭天台遗址。古宕昌国祭天台遗址所在的这座山梁,也是一道天然的分水岭。南侧的河流就是南河,北侧的河流就是阿坞河与理川河交汇的北河。宕昌羌在宕昌建国之后,把祭天台筑在南河镇南河村与路固村之间的小山梁上,说明当时的南河,确实属于古宕昌国的中心地带,南河距离宕昌国古城仅有17公里。
宕昌县以前属于岷县所辖的一个镇,1961年12月15日,恢复宕昌县建制,划归武都专区(现在的陇南市)至今。有烽火台的南河镇因南河水而得名,南河既是一条河的名字,也是一个地名。历史上,南河处于古参狼谷的中心地带,是古宕昌羌和宕昌国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由于阿坞河、理川河几乎干涸,变成了季节河,而发源于甘南大草原古羌中的南河水却经久不息,蜿蜒曲折于宕昌县的村镇沟壑间,在位于212国道旁边的南河口上,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碑,上面写着“腊子沟”,南河镇就处于走腊子沟的公路和212国道中间的凸出地带,南河烽火台就位于南河镇北面的山梁上,山梁上的村庄叫铁关庄,这个庄名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守备堡垒和瞭望关隘。从祭天台继续往山梁上走,就会看到一座保存的很完整的烽火台,也就是位于铁关村庄前端的前关坪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又俗称烽堠、烟墩、墩台。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和军情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
站在前关坪烽火台上放眼望去,南来北往的道路一览无余,附近的村落清晰可辨,四面山川水道尽收眼底,在这样的地方设立瞭望哨和烽火台真是非常实用,得天独厚,真让人叹服古人对地理地貌的深入理解和利用的精妙,前关坪烽火台是沿交通线排列的,可称为加道烽火台。修建于宋代。烽燧中间设有望楼(烽火台),呈方锥体,高达10米,因年代久远其上望楼已荡然无存,望楼下面有戍卒居住的小城坞,坞呈方形,边长10米,坞墙高四米余。小城四角设有狼烟灶,当出现敌情时,白天在台上燃烟,夜晚明火示意以传递信息。据《史记?正义》亦载:“昼日燃烽,以望火烟;夜举燧,以望火光也”。明代除夜间举火,白天防烟外,还加鸣炮,及时通知敌情。纵然于千里之外,边塞的敌情仍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到上级指挥机关。还可以从燃烟、炮声的多少,掌握来敌的大概之数。烽火台与敌台、关城卫所等密切配合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烽火台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宕昌县政府重视遗址保护,在望楼底座的土墩下面做了加固措施,修筑了加固底部的砖石水泥辅座,平整了烽火台周围的土地,并铺设了圆窝漏水式地坪,设立了烽火台简介碑,整个烽火台规整俨然,雄踞山前,让人产生一种肃穆庄严之感,从山梁上的猎猎长风里仿佛看到戍卒执戟坚守的身影,听到将士们刀枪剑戟的喧鸣……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特约记者刘国庆通讯员陈宝刚连日来,宕昌县南阳镇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春耕生产和春...
宕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宕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