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扶贫路上奔波忙
本报记者马海涛
冬日的宕昌县,天气异常寒冷,远处的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的疼。在两河口镇山背村,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上,一个身穿棉袄、斜跨休闲包的高大身影,正骑着摩托车在山间快速前行……
虽然急于赶路,但只要在路上遇到村民,他都会停下来和大家打一声招呼。
“老权,今天咋上山了?”
“是啊,何书记!回来拿点东西,天气冷得很,我急着回城里的新家去呢……”
这位何书记,就是省政府办公厅派驻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何旭。
山背村和与其紧邻的罗湾村位于宕昌县两河口镇政府以北的高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是脱贫攻坚中名副其实的“硬骨头”。“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边;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就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越是“硬骨头”,越要下狠劲儿“啃下去”。为了帮助这里的群众从根子上实现脱贫,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山背、罗湾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大山,搬进了县城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而那些“五保户”和年迈不宜搬迁的老人们,也被迁入了政府专门在山下修建的生产周转房。
不可避免的是,易地扶贫搬迁在帮助当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帮扶工作队的工作量——驻村帮扶工作队常常得往返于县城安置点和原来的村子之间,帮助贫困群众解决脱贫难题。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对口帮扶单位的省政府办公厅于2018年8月调整帮扶力量,将年轻力壮、精明能干的何旭派驻到山背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长。自那时起,这个被人羡慕的省城公务员远离了妻儿,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工作。
“我和罗湾村的‘第一书记’罗晓东一样,每天7点多按时起床,简单吃上一口早饭,就去走家串户,和村民交谈了解情况。”何旭说,按照省政府办公厅“五帮五助”的工作要求,他必须始终扎根在扶贫一线,“五+二”“白+黑”开展工作。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山背村现在几乎每天都是一个样,村民家里天天都有新情况、新变化,于是,在走访群众的时候,何旭总是挎着一个休闲包,里面鼓鼓的装满了帮扶资料。
“每天走访完群众,晚上回到房子里,我都把要最新了解到的情况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贫困户的动态化管理。”翻看着一摞摞厚厚的帮扶资料,连何旭自己都感到惊讶。
此外,在了解到安置点的群众晚上没什么文娱活动后,他立刻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最终在省政府办公厅的支持下,为安置点群众购买了一套投影设备。
“自从买了投影设备,一到晚上大家就会聚集在小区的广场上,等着看电影。”何旭说,通过播放电影和宣传党的政策,大家对脱贫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
……
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何旭已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中,帮群众剪辣椒、打土坯,扛玉米他样样在行,即使遇到难题,也是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从不轻易放弃。
然而,这位看上去壮硕坚强的汉子也有自己的“软肋”,那就是他年幼的儿子。
“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开学到现在已经开了四次家长会了,可我一次都没去成,连孩子的班主任都不知道我长啥样”,何旭感慨道,“但没办法,脱贫现在是我的头等大事,我必须待在这里,孩子只能排第二。”
何旭的房子里摆着一张床和一个衣柜,看上去十分单调,由于工作忙,何旭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装饰自己的房间。唯有床头上一个全家人合影的相框,才让这个略显清冷的房间有了点生气。
“这是我驻村之前和他们照的,已是一年多的事了。小家伙现在个子长高了,说起话来也像个小大人似的。”捧着相框,看着儿子的照片,何旭眼眶竟有些湿润。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身在异乡,但何旭的辛勤工作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2019年,村里剩余的46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山背村也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实现整村脱贫。
“‘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一个职务,还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鞭策;驻村帮扶也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党对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我只有全力以赴,用心帮扶,才能无愧于‘第一书记’这个称号。”何旭坚定地说。
采访结束之时,天色已近黄昏。道别后,还有工作在身的何旭又挎着自己那磨得已经发光的休闲包,骑着摩托车,转身头也不回地驶向了自己身后的大山。夕阳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
新闻推荐
真心实意扶真贫 记宕昌县官亭镇付家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蒙亚龙
(上接第一版)埋头苦干拔穷根付家村是宕昌县南部大山沟里的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山大沟深,坡陡地瘠,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全村...
宕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宕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