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格背后的红军成功密码

甘肃经济日报 2019-08-19 01:38 大字

200000斤粮食、20000斤食盐、7000双布鞋……这张名为《哈达铺1935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的表格,张贴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

哈达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西北部,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入川的战略要地和隘口。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到达哈达铺,得到了困顿至极后的物资兵源补充。

“这张统计表显示,红军到达哈达铺时,不足1万人的小镇倾其所有支援红军。中央红军每位战士都有了一双鞋穿,走完自己的长征之路。”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卯晓琴对参观者说。

“纪律好得很,再没有比红军更好的队伍了!”一提起红军,88岁的榜罗镇文峰村村民李炳生赞扬说。

他说,由于国民党的污蔑宣传,红军到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躲到邻村或者山里去了。他的父亲当时经营着一家饭铺,店中锅灶器皿齐全,红军决定在此生火做饭。

“我当时还小,在一旁玩耍,红军把他们的馍馍拿给我吃。饭做好后,不仅所有东西都一样不少地还给我们,而且每一件东西都被放回原处。”李炳生说。

杨定华在《从甘肃到陕西》中慨叹:红军这样去注意纪律问题,由此可知老百姓同红军关系好的原因所在。

当年的哈达铺是一个汉族、回族杂居的地方。为此,红军专门颁布了《回民地区守则》。除了“不准借用回民器皿用具”“不得擅入清真寺”等,守则还规定“征得回民同意后,方能进入回民村庄宿营,否则应露宿”。

“红军进入单家集的时候已是晚上,却没有打扰任何人。第二天早上,老百姓打开大门,看到战士们在露天休息睡觉,都被感动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单家集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说。

卯晓琴说,当年居住在哈达铺老街的人们在初见红军时也经历了同样的感动。他们看到路两边房檐下黑压压的都是人,他们个个骨瘦体弱、衣服破烂,但没有一个人闯入老百姓家里,更不会去抢百姓的东西。一些胆大的人把自家的水和食物拿给他们,却被拒绝,因为红军有着严格的军纪。

“钢二两一两钢,红军来到卅里铺上,先给农民把粮分上”。洮岷“花儿”是流传在现今甘肃岷县和临潭县一带的古老民间歌谣。传唱红军长征故事的“花儿”至今在当地大量留存。

“那时候,红军在墙上写了很多标语。”家住榜罗镇庙滩村90岁的老人闫玉祥回忆,其中,“打土豪分田地!”“取消国民党的苛捐杂税!”等标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新华社兰州8月18日电

新闻推荐

哈达铺:长征“加油站”挥师到陕甘

1935年9月,中央红军攻下天险腊子口后,来到甘肃省宕昌县一个富庶的小镇——哈达铺。在这里,中央红军得到难得的物资给养,并通...

宕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宕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