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子书记”富村记

甘肃经济日报 2018-10-10 01:00 大字

本报记者房惠玲

从2015年8月担任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起, 宋鹏在宕昌整整三年了。

宋鹏是天津大学的老师,2015年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要求来到了陇南。这是他第一次踏上陇原大地。从兰州出发,汽车颠簸了14个小时终于到了大寨村,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光秃秃的大山。村主任在村口接上他,到路边面馆吃了一碗臊子面,面里的花椒麻得他的嘴里好久没有味觉。

吃完饭,先到村里看一看。他越走心越凉,一栋栋都是土坯房子。走进村民左羊根的家,主屋没有门,屋里没有任何家具,墙角堆着土豆,炕上的被子已经看不出颜色。老左说,一天吃两顿饭,顿顿是面条、土豆。从左羊根家里出来,又进了几户人家,几乎都是家徒四壁。宋鹏心里说不出的酸楚,这穷根子深呐,得想方设法改变村里贫穷的面貌,不然,我这千里迢迢地到此又有什么意义呢。

到村上的第九天,拜访了村里的老文书何四十五。老文书详细地给他讲了村里的情况:“人均耕地只有0.2亩,山地荒芜,农业生产不成规模,没有集体经济,脑子活的村民承包工程等富起来了,剩下的大都在外做零工,挣不到什么钱。村里一直没有致富带头人,现在就看你的了!”

让宋鹏心里暖和的是,刚到村的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到农户家走访,村民们都很热情、纯朴,不管到谁家,都留他吃饭,谁家蒸包子、杀鸡,都会想着他。村民们越是质朴热情,他越发有点急,有时整夜睡不着觉,心里一直在想,贫困地区缺什么?扶贫应该扶什么?种植、养殖老百姓都会,但应该种什么、养什么、怎么种、怎么养、怎么经营、怎么能卖出去,这些是他们缺乏的。问题找到了,怎么破题呢?他想起了臊子面,既然本地每家每户、一日三餐都吃,能不能成立村办企业,把大伙凝聚起来,开发沙湾臊子,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起初村里人并不相信他,一听说要做臊子就摇头,村支书说:“万一卖不出去呢?咱们可赔不起。”他不死心,就带着村干部到周边县区调查了解,大家都说沙湾的臊子就是好吃,村干部们心里这才有了点底儿,村民们私下里也就叫他“臊子书记”。

从2015年11月起,宋鹏走遍了天津、北京、西安、兰州等地的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到甘肃省轻工研究院考察学习,与村民商讨产业发展模式,成立了宕昌县第一家村办企业,建加工车间,组织村民技术劳力入股。2017年12月16日,经过八个多小时的小火慢熬,麻香扑鼻的沙湾臊子正式出锅!沙湾臊子一上市,数次断货,村民们乐坏了,他也松了一口气。除沙湾臊子外,还开发了宕昌罐罐酒、宕昌百花蜜、沙湾蜂糖酒、沙湾梅花椒等产品5类10款,通过电商推广销售,2017年实现村集体经济销售收入55万元。

要发展经济,更要兼顾生态,该怎么做?去年9月,在天津推介农产品时,宋鹏看到梅花椒价格很高,供不应求,于是自己掏钱,购买了13000棵梅花椒苗,与十来个村民一起种到营盘山上。目前,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已在营盘山上种植梅花椒、核桃1800亩,开垦荒坡种植杜仲800亩,营盘山也“变废为宝”,将会成为大寨村的“村民银行”。两年多来,宋鹏走遍村里249户农户、沙湾镇21个行政村、宕昌县80%的乡镇、陇南市8县1区,看到的是朴实、勤奋、渴望幸福生活的普通老百姓,他似乎感觉到自己与这些乡亲们同呼吸,共命运。

经过和全体村民一起奋斗,大寨村的道路硬化了,太阳能路灯亮了,安全饮水通了,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构建农村电商产业链,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网货产品、农村经营型人才从无到有,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全村呈现出自力更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新闻推荐

市南区人民医院医疗队帮扶安顺陇南

半岛记者王爱科市南区对口帮扶安顺、陇南首次医疗援助正式开启。一个是“西部黄金通道,黔中文化走廊”的安顺市平坝区,...

宕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宕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