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宕昌县哈达铺公社实行“包产到户”探析

陇南日报 2017-08-03 01:35 大字

赵新平宕昌县哈达铺,是红军长征路上名副其实的“加油站”,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后,哈达铺公社党委深刻领会中央精神,顺应民心民意,在甘肃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甘肃包产到户第一社,把全省的包产到户推向了新的阶段,开创了甘肃省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一、哈达铺公社试行包产到户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十年动乱”导致的混乱局面,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农村经济破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截至1978年,宕昌县哈达铺全公社共有10个大队,52个生产队,1981户10300人,共有3500多个劳动力,总耕地面积1.6万亩(全部是旱地),公社80%以上的农村人口都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由于遭逢大旱,全公社人均占有粮270斤,口粮分配人均184斤,一个劳动日值只有2角4分,年吃回销粮45万公斤。社员生活困难,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非常迫切。哈达铺下罗三队在没有上报公社党委的情况下,全队群众联名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自愿协议上按了指印。1978年春,下罗三队将集体生产的田地,按劳力划分到户,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人人勤劳耕作。秋后,粮食每亩产量从上年的139斤提高到373斤,总产比上年的9300多斤提升了32700多斤,家家户户有了粮食。二、哈达铺公社试行包产到户的具体做法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1979年1月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的第7天,公社党委起草了《哈达铺公社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规定》,推行下罗三队的责任制做法,实行“包产到户”,并于1月3日以党委“一号文件”印发至各大队党支部、生产队贯彻执行。八条规定的具体内容为:一是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的方法;二是牲畜饲养实行分槽(分户)包养的办法;三是允许社员饲养各种家畜家禽,鼓励社员搞养殖,开展编织等正当的家庭副业;四是给群众划“三荒地”,让社员栽树,谁栽归谁所有,划给后长期稳定不变;五是洋芋和经济作物实行责任田,按劳力定亩数,定产量,以产定工,超产奖励;六是回销粮主要解决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员,照顾劳动力多的农户,以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七是允许社员个人种一定数量的药材;八是允许社员开饭馆,开作坊,搞副业,给队交款,凭款记工,参加集体分配。八条规定中第二条“牲畜包户喂养”、第五条“洋芋和经济作物实行责任田”,得到群众的特别拥护。简单地说,《八条规定》就是“以劳定地,以地定产,以产定工,超产奖励”,简称“三定一奖”。三、推行责任田带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哈达铺公社实行责任田制度给全公社带来了“四增一减”:(一)集体收入增加。全公社总收入达86万元,比上年62.3万元增加24万元,增长38.7%。(二)集体积累增加。全公社提留生产费用近5万元,比上年增加18400多元,增加64.7%。(三)社员分配收入增加。全公社人均分配83元,比上年增加47元,增长1.3倍。(四)社员家庭副业收入增加,全公社社员自留地生产粮加当归奖售粮共25.6万公斤,增长66%。(五)一减是回销粮减少。1979年度全社吃回销粮76万公斤,1980年度只要50万公斤,减少26万公斤,下降34.2%。包产到户的实行,使农村经济大为好转,群众积极踊跃交公粮。四、思想坚定抵御“倒春寒”1979年3月,《人民日报》刊登甘肃干部张浩来信,明确反对包产到户,编者按中指出,“包产到组的地方,坚决纠正错误做法”。这封来信把哈达铺的“包产到户”推向风口浪尖,形成一股“倒春寒”。1979年12月31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哈达铺公社党委书记王建庭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总结完善责任田制度,把哈达铺的农业生产搞上去》的工作经验汇报。1980年1月11日至2月2日,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哈达铺公社书记王建庭的发言《试行责任田,增产又增收》作为“会议材料”印发给与会代表。五、中央为包产到户“落户正名”1979年10月17日,甘肃省委在全国率先制定支持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包产到户的《关于当前农村工作的几点意见》。1980年1月1日,武都地委以“1号文件”印发了这个“几点意见”。这在甘肃来说,是以党委文件介绍“责任田”,实行责任田的第一个“红头文件”。1980年9月,中央召开各省市区党委书记座谈会,讨论农村改革,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即著名的75号文件,文件指出“边远山区的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这次会议对包产到户正式“落了户口”。从此,甘肃地区的包产到户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哈达铺实行包产到户改革探索的实践说明,甘肃省委和宕昌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干部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唯上,只为实,研究试行发展生产、恢复生产的改革措施,是一次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大胆尝试,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哈达铺包产到户最为难得的宝贵历史经验。

新闻推荐

拦路石头变风景

在宕昌县化马乡的化马村,穿村而过的212国道上,一块四层楼高、直径十二米左右的巨石,巍然矗立在路中央,成为一道冲击视觉的美丽景观。千百年来,化马巨石如忠诚卫士,长年守护在村子西侧、212国道旁,已有千...

宕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宕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