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拔“穷根”

陇南日报 2018-11-24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马海涛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优美的舞蹈跳起来,自信的歌儿唱起来……每当晚饭过后,夜幕降临,成县纸坊镇纸坊村的村民们都会不约而同来到村级文化广场跳舞、娱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五成群,或唱歌,或跳舞,或学习,乐此不疲。

“过去农闲时,村里人不是待在家里看电视、喝酒、打麻将,就是串门子,拉闲话。”纸坊村乡村舞蹈队领队王艳霞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妇女每天忙完了都会聚集在文化广场跳舞,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级文化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有效改变了群众的精气神,更为群众提供了交流脱贫经验的平台,大家的脱贫积极性得到了空前提升。

“自从村里建设了文化广场和活动室,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经常会聚在这里,讨论去哪里打工工资高、地里种什么作物最挣钱等问题。”村民王秉德告诉记者。

如今,村文化广场和活动室不仅是脱贫户向贫困户“传经送宝”的好去处,更是丰富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拔除思想“穷根”,立志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扶贫”先“扶志”。虽然物质扶贫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也更容易被贫困群众所接受,但润物无声的精神扶贫才是决胜小康的关键所在。当贫困群众有了强烈的脱贫意愿,看到了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成为脱贫攻坚的最强动力。

为此,在脱贫攻坚中,成县始终把文化大舞台搭建在第一线,鼓励全县各乡镇举办农民运动会、广场舞大赛等,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仅使广大群众钱包鼓起来,也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富足起来。

在纸坊镇纸坊村,“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教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上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天真稚嫩的孩童,纷纷拿起毛笔、乐器、舞扇,开展文化创作,有效展示了村民的创造力,更体现了当地特有的人文情怀。

在沙坝镇杨坝村,一场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在文化广场举行。其中,名为《村主任坐班》的小品让村民杨祥娃记忆犹新。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成县“借土生财”制陶人家门口挣工资

拉坯、印坯、利坯……初冬时节,天气渐冷,大多数农民都已农闲在家,但甘肃陇南成县沙坝镇沙坝村村民赵生贵仍起早贪黑,天刚亮就...

成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