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西狭颂》
□马晓安
寻迹《西狭颂》是我们陇南行的一个重要行程。体验了一下那千年摩崖,看心跳是否会加速。出了高速,上了成县的国道,没行多远导航就提示左拐。路口倒是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水泥门楼,灰突突的,上面的文字大概看不出跟“西狭颂”有什么关系,所以谁也没在意,倏忽间车就拐下去了。拐下去就是陡坡,是曲曲弯弯的乡村道,坑坑洼洼又窄窄斜斜。传明车技好,车子还算平稳的拐来拐去。我们正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就看到一个不大的平场上停了几辆车,“可能是这里”,传明好像一颗心放下了。
这是“西狭颂景区”西门。真的没有“4A级景区”的规模和气象,“太朴实太低调了”,我笑言。
走过一个木质廊庭,就进入了一个山势还算平缓的峡谷。那块神秘的《西狭颂》摩崖,就隐居在这山谷深处。
山谷不见游人,也无人语响。安静的有些空寂。有流水伴行,有草木拥戴,山谷倒也生机盎然。这山叫天井山,这谷叫鱼窍峡。“天井”,大概是说这峡谷之深;“鱼窍”或言这峡谷之狭了。你想,人的七窍才有多宽绰啊!何况是鱼之窍?
没走多远,水上横一巨石,上刻隶书“西峡十渡”。没有考证是何来由,也看不出是新是老。臆想着这峡谷旧时有若干渡口,这里序列“第十渡”。
愈是深入,山势愈险,景致自然愈好。空气尤其清新,时有花香弥漫,有蝴蝶飞舞,有鸟雀唱歌,树枯木荣,巨石悬空,深谷溪流,有原始的气息。两位女士迷花事景。传明说,真是天然氧吧!传明比我忙,谁叫他做个书法家还不够,还要做摄影家呢!
脚下的路,一会在谷底,一会又盘旋到山腰;一会是小径,一会又成了木质栈道;一会山重水复,一会柳暗花明。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竟走在了峡壁半腰,谷底有水声潺潺,举目忽见古木掩映间有“天井”二个大字,宗教红色,庄严而肃穆。
我们已经进入了大山的“天井”区和峡谷的“鱼窍”地带。时而发现路侧崖壁有火烧痕迹,抚摸揣测,感受那气息,莫非是当年的李翕太守率众开凿栈道,留下的烟火?
1847年前的那位李翕太守,职守武都,造福一方。
这条“鱼窍”峡谷原有一条山道,险峻艰危,栈道桥格架设于崖壁之上。峡之两岸峭石陡立,高耸入云。路下峡谷深不可测,路面狭窄紧迫,车马通行举步维艰,常有车翻人亡之事发生。行者临此不寒而栗,百姓深受其苦。
李翕太守“考察”后叹曰:《诗经》言“如集于木”“如临于谷”说的就是这种险境啊!于是李太守当即拍板,既然百姓深受其害,就要采取措施治理,以免除来日无穷后患。李太守即命有司调用劳役民工,开山凿石,火烧水激,疏浚溪涧,避高险而移平缓,筑石坝而拓路基,修崎岖而徐直,凡近20华里。大道康庄,永保平安。
道路修成,百姓雀跃,民众颂恩,感激太守德政和美如清风;天降祥瑞,黄龙出,嘉禾生,木结连理,甘露降临。
这些信息,是我有幸读汉隶名帖摩崖“三颂”之一《西狭颂》碑帖所得。
汉隶名帖“三颂”另外两颂即《郙阁颂》和《石门颂》。李翕是个好官。任内不但修了西峡路,还建了郙崖阁。嘉陵江岸的略阳,东汉称沮县,亦属武都郡辖县,《略阳县志》载,“县西有崖临江,高数十丈,俗名白崖,水溢则上下不通,李翕凿石架木,建阁以济行人,废址犹存。”《郙阁颂》就是写给李翕太守修建郙阁的颂词。
亦有人干脆把《西狭颂》叫《李翕颂》。《西狭颂》之文与书,都出自一位仇靖先生之手。《郙阁颂》亦是仇靖撰词。《西狭颂》勒崖于建宁四年(171),《郙阁颂》勒崖于建宁五年(172)。
这样一位好太守李翕,史书里没有他的记载。或许在那个时候,如此偏远老山深处一位小太守,太不值得史家费笔墨了。而为李翕太守连写两篇颂词的仇靖先生,字汉德,东汉甘肃成县人,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官府小吏。或许他就是当年仇池国的后裔。仇池国当年就是陇南成县一带的主人。这位仇先生一定深知仇池后裔几辈辈生息在这里的艰辛,而更能体悟太守修筑此路的良苦用心和给百姓带来的福慧,所以颂词写得情真意切,沛然感人。我想,仇先生一定是在替他的裔民感恩李翕太守的虔心善举。
如此想着关于李翕的故事,就到了黄龙潭。忽然就想起,《西狭颂》碑还有一个名字叫《黄龙颂》。
峡谷在这里拐了一个几乎九十度的弯,于是在夹岸悬崖峭壁下,湾就形成,不光是黄龙潭,连着的都是深不见底的几湾潭水。沿峡谷继续前行,应该就是鱼窍峡的东门了。
一个红色的“阁”,就悬空在我们右手侧峡谷九十度拐弯的内角悬崖上,君临黄龙潭。《西狭颂》摩崖就在那“红阁”里。我们跨过一座桥,沿着栈道到对面,去欣赏“红阁”的尊容。“红阁”被镶在入云悬崖的下方,悬崖在这里正好凹出一方“地盘”,让“红阁”安悬于此而妥妥帖帖。“阁”上是长着厚厚的皮的老石,还有厚朴的草木。在这大山巨石间,“闺阁”实在是渺小,却如一座神龛,威严而安详。
“红阁”左侧立一石碑,上刻“西狭颂”,取摩崖上的字。右侧悬崖壁立,无人迹可寻。这样一通居于大山深处书法摩崖,谁人知晓?据说,是宋朝一位樵夫砍柴时发现的。
“红阁”左侧有崖间石窝联通栈道,上有铁锁供人攀扶。敬立对面拜了,照了相,才又回过去攀爬石道铁锁,去膜拜那神龛里的真神!阁内有小厅,《西狭颂》摩崖被厚厚的玻璃封锁着。趴在玻璃上,清晰可见摩崖上的字与画。
我的心跳没有加速,反而异常平静。面对1847年前的这通古崖。山里无人,静悄悄的,如我的心。
摩崖有额、题、图、颂、题名五部分。额是“惠安西表”四字篆字,题是“西狭颂”四个隶书大字;题与颂之间有刻画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虽有模糊,但线如铁线篆,惟妙惟肖,构图精美,生动而灵性,为古称“邑池五瑞图”。这就是传说中峡谷道路竣工的时候,天降之祥瑞?
尽左侧是题名,刻记着见证道路竣工以及有关事宜的见证者名。亦是隶书,极致精美。颂是正文。虽是摩崖,其实字不算大。比《石门颂》小多了。却颇有雄浑大气、朴茂古拙之气象,确实能让人想起“擘窠大字”这个词来。格局大,也精致至极,尤其是“题名”字。是可谓“极精微致广大”之典范。这是我只读拓帖不亲见摩崖,而绝对不会有的认识与感慨。“阁”外下方的石崖上,还刻着“光绪丙申三月二十有六日访碑至此广州刘世安记”之士人勘赏之“留笔”。
其实,摩崖之额、题、图、颂、题,光绪士人的访记,今人之“红阁”以及“西狭颂4A旅游景区”,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李翕善举”的历史纪录片。因为李翕太守的善举,有了一通书法的摩崖;因为有了摩崖书法,而让我们知道1847年前有一位为民造福的好太守叫李翕。这与史学家没有关系,而与李翕的善和书法的美有渊源。这或许才是真的历史。史书上有没有其实一点都不要紧。
新闻推荐
成县讯(通讯员刘敏)6月5日,成县举行“6·5”世界环境日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活动旨在唤起全社会重视环...
成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