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老窦家的旧电视
本报记者马海涛
五月的成县索池镇大川村,繁杏缀枝。村民窦忠泽,村里人都叫他老窦,他的家门口停着两辆前来收购杏子的大卡车。老窦和前来帮忙的乡邻正手脚麻利地将这些杏子分拣装车。再过一会儿,这些“小金果”将乘着汽车走向全国各地。
“今年收成好,屋后的那片梯田地金果灿灿,村里的杏子又是大丰收。”见记者来访,老窦放下手头的活儿,热情地将一行人迎到了自己家中。
一进门,宽敞的堂屋干干净净,家电一应俱全,和城里人家别无二致。唯独墙角的一台旧电视显得格格不入。
“老窦,家里都有大彩电了,还留着‘老古董\’干什么?”
“这台电视是我1991年买的,当时可是全村独一份儿,虽然已经看不了了,但我一直没舍得扔。”
正如老窦所说,这台旧电视对于他有着特别的意义。几十年沧海桑田,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见证了老窦家和整个大川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川村还过着吃大锅饭的日子,村民们的生活紧巴巴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落实到户,积贫已久的大川迎来了发展的最佳机遇。
“以前生活最困难时,一亩地才产300斤粮食,根本不够一家人糊口”。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老窦满是感慨,“为了填饱全家老小的肚子,除了种地,我还四处打零工,才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可打零工毕竟没保障,有活儿的时候有钱赚,没活儿时就只能靠着墙晒太阳。不久,老窦听说种水果要比种粮食赚得多。于是,老窦决定赌一把,将自家的5亩地全部种成了金太阳杏儿和西瓜。惊喜的是,栽种的第一年就大获丰收,5亩地的水果收入了5000多元,经济效益比种粮食整整多了10倍。
“那时真的穷怕了,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了种果蔬,没想到能有这么大的收获。”
此后,日子一天天变好,老窦的想法也渐渐地多了起来:“那时村里连一台电视机都没有,想看个电视还得跑十几里山路到邻村去看。于是,我拿着卖水果赚到的740元钱,到县供销社买了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740元在当时可算得上是一笔巨款,要顶一家人半年的口粮。”
当他带着电视机回到家时,全村人都出来迎接他,就为了看一眼这稀罕物。自那之后,每天晚上村民们都会搬着凳子,来老窦家看电视。甚至有人为了到老窦家看一眼电视,硬是赶了40多里的山路。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马海涛近年来,成县二郎乡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依托当地优势资源,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原本贫瘠的乡村焕然一新,农民...
成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