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养在深谷的汉代珍品 ——《西狭颂》探访

汉中日报 2017-11-23 08:27 大字

徐建丽 多年前,随先生考察探访了甘肃成县有名的《西狭颂》,2017年10月13日,陪澳大利亚遥感专家Daivi(中文名贾大卫)先生再次探访了养在深谷中的《西狭颂》。

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中,镌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的《西狭颂》,因其“养在深谷人未识”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陡峭的山的半崖,曾被藤萝遮蔽,一般人很难接近,才免于遭受人为的破坏,加之石刻是在一方凹进的山崖中的平整的岩石上,又免受风吹雨淋的自然破坏,历经1800多年时光的穿越,奇迹般地保留到了现在。

《西狭颂》因其成文、石刻、形制和汉中褒口的《石门颂》以及略阳县的《甫阁颂》非常相似,一些历史学家把他们并称为“汉三颂”。在“汉三颂”中,《西狭颂》是唯一位于原址的石刻,真可谓是原汁原味的汉代摩崖石刻珍品。

一方浓缩了一个时代历史的石刻,一段记载了当时地方行政官员修路的历史事件,吸引着中外学者前来一睹她的芳容,同行的外国友人贾大卫也是对栈道及摩崖石刻情有独钟者。10多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了汉中古栈道遗迹,从此就和汉中摩崖石刻和古栈道遗迹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汉三颂”的共同开发和研究,把“汉三颂”所在地的成县、略阳和汉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三地的文博工作者因“三颂”而关系更加密切。成县为了保护这一石刻,已经用棚栏将它围锁起来。如果说20年前的《西狭颂》是处在一种自然原始的状态中,那么现在的《西狭颂》则是被成县人民当做“养在深谷中的珍品”被保护供奉着。

秋天的鱼窍峡,溪水潺潺,顺着曲折幽深的峡谷栈道石阶前行,远远望去,《西狭颂》在一处飞檐峭壁的古建下,沉稳地、神秘地等待钟情于它的人前来欣赏探究。我们攀援来到《西狭颂》的近前方仔细察看欣赏。只见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正文分表文和颂词,20行,共383字,每字5至6厘米见方,为汉代隶书。《西狭颂》碑文四周有诸多历史文人的镌刻,已成摩崖颂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他屡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卓越政绩,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的德政;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功颂德的事迹。石刻内容是汉赋中的小赋,有典型的汉代赋体文“铺陈叙事”“歌功颂德”的特征。因其字高古,庄严雄壮,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又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70多岁的贾大卫先生像个大男孩一样兴奋地说“我晚上要发朋友圈”。

是什么把国际友人和汉中的文博工作者联系在了一起?

是《西狭颂》和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是淳朴、热情、厚道的民风民情。

从贾大卫和汉中文博工作者的身上,我深深地感悟到“科学无国界,兴趣是老师”这一至理名言的含义。

新闻推荐

“陇南乡村大数据”助走失老人回家

本报通讯员陈东平王世杰10月23日20时许,西和县85岁的王世明老人被发现在成县境内的高速公路上独自行走,后被交警带离高速,但老人无法说出自己的住址。最终,在成县、西和民警等各方力量的帮助下,通过陇...

成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