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保护插上戏剧翅膀 以西固区秦腔《金花传》为例

兰州日报 2019-03-31 01:54 大字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并且传承下去,这是各地“非遗”工作者多年来探索的重头任务。让“非遗”活起来,融入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产生积极的文化效应,这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尚境界。今年1月30日,在兰州石化文化宫上演的大型秦腔神话剧《金花传》就是让“非遗”插上戏剧艺术翅膀的一种“活”起来的果敢尝试,这让今天的观众见识了兰州著名的金花娘娘的传说故事,也让人们感触到西固区文化馆与金花娘娘传说故事的传承人杨立明保护和传承“非遗”热忱且科学的工作精神。

现今许多人不知道兰州金花娘娘其人其事,但在网上看到兰州“金花”(或称金花仙姑)条目就感到十分惊奇。这说明兰州“非遗”宣传还有不够到位的角落,或只是在一些“文化人”圈子里“打转转”,未能采用更多的方法“广而告之”;加之金花娘娘的历史故事与道教文化有某些关系,往往在这项“非遗”传承上显得有些踌躇犹豫,客观上影响到“金花娘娘”传统文化内涵在今天的大环境中深入传播。

其实,在兰州民间,金花娘娘至今在“老兰州人”的口头上时不时提说到,每逢“节日”均以他们焚香扎彩的方式怀念着这位“仙女”。城关区南关十字的街头花坛中,有兰州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3月置立的“清·金花庙旧址”山型石碑,介绍道:“金花,明洪武时兰州井儿街人氏,十七岁时因抗婚逃至巴弥山坐化,传祷雨辄灵,遂筑庙奉祀,称为金花娘娘。”而在西固及近临永靖县“神树岘”旅游景点也有对兰州井儿街女子金花抗婚的描述,当时她手持烧火棍跑到神树岘,“其兄赶到,劝妹回府,金花执意不肯”,遂感动了山神、土地爷,金花插在山岩缝中的烧火棍变作一棵茁壮的青松。今人闻说前去踏访,又留下诗云:“神树仙光紫气浓,清泉翠谷鸟争鸣。关山大美秀灵境,火棍长成一劲松”。

就是这样一桩兰州民间的传说故事至今绵延了600多年。“羽化成仙”“祷雨辄灵”,系道教的说法,自然带着令老百姓心驰神往的一种魅力。而历史上金花仙姑其人其事确实在世世代代兰州人的心底积淀成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企望、魂脉传续与难以泯灭的意志力,不然,在西固区及永靖山上怎么至今还有建了毁、毁了建祭祀她的庙宇呢?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金花娘娘的传说故事被列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又被列入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花被列入“非遗保护”本身就是一种肯定与守护,这对从事“非遗保护”这项事业的文化馆的人士就是一种认可与鼓励。

把传说故事汇集成书是一种“非遗保护”的方式。把兰州“金花娘娘”的传说故事编写成戏剧,用“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秦腔艺术在舞台上表演出来,笔者认为这更是文化馆在“非遗保护”中的一种“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以前人们尚不太理解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什么要认真加以保护?现在“非遗”意涵及其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把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内在的文脉精魂传承下去,就是在传承、光大着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灵魂。其中,也必然渗透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体现着自身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担当精神。

把民间传说故事“口头文学”转化成戏剧作品并搬上舞台演出,难点挺多,其间确实需要一种敢作敢为的创造性的转化能力。在甘肃将影响较大的民间传说故事和著名历史人物及文物传奇用戏剧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甘肃戏剧的一个优秀传统。这种题材的剧作有着显明的地域特色与人文关照,这是一种文化优势,也相应具有广泛而丰厚的观众情缘。创作这样的剧作不论是秦腔、陇剧还是歌舞剧,既有益于题材本身地域特征的彰显,又使戏剧艺术更为多姿多彩生动感人。今天西固区文化馆的人士与热心的戏曲艺人将金花娘娘的传说故事合力创造性地转化成秦腔大戏《金花传》,遇到的实际困难相当多,但他们一如既往潜心进取,对“非遗保护”无疑产生具有先导性、前瞻性的实际效果,这很值得点赞。

剧作《金花传》的故事结构及情节铺排基本上按照“口头文学”的框架脉络衍进发展,但主线为金花受命为陇原大地祈雨禳灾,勇敢地与妒恨作恶的龙王做抗争,最终“坐化”以自己的生命与意愿造福黎民。淡化宗教色彩,强化金花不畏强权的抗争意志,感念金城父老乡亲的恩德与冀盼,这使剧作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虽说是“神话剧”,却把“仙姑”还原成人,表达出金花女子重生崇德尚义敢为的美好心灵,这是此剧的思想主旨,符合中华文脉传统规律,今天的观众仍然易于接受,因此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舞台上,有着深厚艺术造诣的演员王景平和刘晓凤饰演剧中主要人物,他们把握人物性格,注重表演细节,用淳朴而嘹亮的唱腔抒发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努力实现以情感人、情理融合的艺术效果。

《金花传》整台戏的调度也比较自然,节奏轻重缓急调控基本合谐。这使人们感受到,除了看“戏”,获得审美愉悦外,还进一步理解地域文化的民俗特征、“兰州味道”。的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简单的文化概念与符号,它是我们民族文化历史的长期积淀,有人有物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温热有意志有不尽的追索,这台戏把这些文化深意基本上表述给了观众,这就是对“非遗”活态的有效保护。

显然,力图将兰州“非遗”与兰州旅游业结合起来,《金花传》虽然系首次创作首次演出,离常态化的演出还有距离,但他们审时度势,敢于争先,闯出一条新路子,其发展方向和运作态势是喜人的。

□严森林文/图

新闻推荐

兰州市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本报讯】(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理)近日,中国科协在官网公布第六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名单,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

永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永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