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歌者 记临夏州山水画家孔德良

民族日报 2019-03-23 08:48 大字

圣人出黄河清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通过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把“诗仙”乐观通达的情怀和豪情逸兴表现得淋漓尽致。临夏州著名山水画家孔德良先生的主要画作也多是歌颂黄河的,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1926年,孔德良先生出生于黄河之滨的临夏州永靖县,从教40年,从艺70多年,是教育系统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临夏州美术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当时美协和书协没有分开)。主攻山水画创作,其中创作研究“黄河”“中国西部”两大主题数十年。先后发表国画论文数十篇,出版《魅力华夏——孔德良书画作品集》《孔德良山水画选》《黄河三峡——孔德良山水画集》《我的绘画足迹》等,其创作的百余幅山水画作品在天津、北京、山东、西安等地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展出。孔德良以黄河抒情、以山水言志,以笔下的壮丽山河赞美祖国,讴歌时代,谱写了一部绚丽多彩的美术史章。

孔德良先生以他拳拳赤子之心,深爱着黄河,深爱着这片生他养他的故乡。他以殷殷的眷恋之情,将恢宏博大的画品奉献给黄河母亲,奉献给了故乡人民。黄河是他创作中极其重要的题材,如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绿峡金谷》《出峡之歌》《丝路明珠》《黄河明珠》等都是对黄河母亲的真实写照。90年代,三经寒暑,四易其稿,创作了黄河长卷《而今黄河更风流》。这幅长卷高1.20米,长43米,从临夏积石关大禹导河胜迹画起,到兰州桑园峡为止。在画中安排了春夏秋冬四季风光,重点描绘了积石雄关、炳灵寺风光、刘家峡大坝、安宁桃园、雁滩水车,是一篇黄河颂。孔德良壮年欣逢盛世,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感到由衷的高兴。《绿峡金谷》描绘了新中国在农业上取得的成绩,《黄河明珠》则歌颂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成就,他用心血为祖国歌唱。

作为孔圣人的第77代子孙,孔先生始终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磨砺道德情操。抗战期间,他就读于西北师范学院,在校期间,深得潘国彦老师的厚爱,后来又拜中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的弟子曹陇丁为师,勤练苦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临夏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任教期间,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钻研业务,甘做人梯,为临夏的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现在临夏很多美术工作者都出自先生门下。

我国美术教育家张阶平先生曾评价说:“孔德良这位为人忠厚、纯朴的,无半点架子的老朋友,画风严谨,气势恢宏,是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桃李芬芳,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画如其人,质朴高雅,富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他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敬仰和爱戴。”

孔德良学画主张师古人、师当代、师自然。在从教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潜心研究宋元明清的山水画和任伯年、潘天寿、李可染、徐悲鸿、傅抱石等人的山水画作品,学习他们绘画的灵气,也学习他们的人品。他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拜访一些名山大川,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创作素材,吸取了大自然的营养,在创作技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他的山水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朴朴素素扎根于现实的基础上,并赋予它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先生作画,不是急于直接提笔去画,而是先构思,直到成竹在胸后才开始作画。正如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所说的:“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

滚滚奔腾的黄河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出发,浩浩荡荡,历经九曲,经循化跌跌撞撞冲出积石峡,流经临夏州积石山。孔德良的画作《积石春晓》《春寒积石千秋雪》《导河积石》,都取材于积石山。这三幅作品,虽然画的都是积石山巍峨庄严的气势,但又有不同的角度和构图。

创作于1989年的《黄河之声》,远处是云雾缭绕的群山,近处是著名的刘家峡大坝泄洪的壮观场面。画作由近到远,静中有动,栩栩如生,让人声临其境,有一种既雄伟又细腻的美感。

《家在黄河之滨》立意是赞家乡之巨变,画黄河之艳秋。红、黄、紫等色散落在黄河两岸的赤壁之上,山上的老式屋舍鳞次栉比,山庄小巷有电灯,人们在院落里收拾玉米,小鸡、小狗在抢食、戏耍,一幅田园景象。画作中的艳秋色调是属重彩山水画,云山则属于大写意,充分运用了水彩与水墨画相结合的技法。

已故的著名画家陈伯希曾对孔德良的画作这样评价:“他的画意境高远,大气磅礴,胸中丘壑,笔下江河,一扫古人追求的荒寒景象。”

先生之风高山仰止。(徐光文)

新闻推荐

成都理工大学再次成功预警一起滑坡

2019年3月4日凌晨0时19分,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黑台北侧白杨沟发生了一起小型滑坡(统一命名为陈家6#滑坡)。由于成都...

永靖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永靖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