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人生的诗意抒写 民间诗人李承天其人其诗

民族日报 2018-12-18 09:25 大字

早春时节,有文友转赠原永靖县文化馆职工李承天先生的遗作《杏林拾遗》一书,据称斯人遗世多年,是由子女蒐集成书打算留个念想的。厚实的文本,不错的印刷、装帧,可见后人的敬重与用心。因工作原因,也常跟一些舞文弄墨的人打交道,也没少收到一些文友的诗文集和一些退休干部的著作。馈书求正,敬谢不敏。其中除了偏爱者之外,大多束之高阁,较少深究。而出自社会底层农民之手的诗文倒是鲜见,这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作者李承天原籍永靖县莲花镇,后随库区移民迁居临夏县南塬乡。有着幼时私塾求学经历的作者显然有着较为扎实的旧学功底,对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学样式有着娴熟的把握,这是他一生执迷于诗词写作的文化基础。

李承天诗歌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他对诗歌现实主义精神自觉的坚守和对诗歌、乃至其他韵文体等传统文学样式的民间传承上。他随时、随地、随事、随物的即兴书写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诗歌对他而言是生活感遇的随意记录,是他人生感遇的真实表达,正是他的这种“民间化”的自由书写留给读者的却是一种“历史的真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作品凸显出别者无可替代的文本价值。

他的诗歌题材氛围很广,几乎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春种秋收、阴晴雨雪、婚丧嫁娶、礼仪节庆、会亲别友、取名祝寿、劝学告诫等等,诗歌在他那里像是在写日记、记事一样;正是这种书写习惯的长久保持,毕生留下如许洋洋大观的诗歌,犹如留下了一部诗体的“精神自传”。

作为一个农民,农事劳作是他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春种夏收、庄稼的丰歉直接决定着他和乡亲们的生计。所以,劳动记事类的“农事诗”在他的诗集中占了不小的篇幅。读他的《夏收开始了》《歉收》《碾场忙》《果园遇雨》《修路歌》等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看到了作者身处的那个年代乡亲们同甘共苦、互帮互助的劳动场面,其中既有庄稼歉收的悲叹,也有丰收的欢悦,感受到的是他们劳作的艰辛以及纯朴的乡风民风,当然也看到了作者健康达观的人生态度。

如他的《西江月·歉收》:“刚入小暑开镰,旱麦七寸未满。人人锁眉又蹙脸,普遍吆喝减产……”词句中满含着庄稼歉收的惆怅;又如他的《碾场忙》:“夏季麦收,暑气熏蒸;村村马达,石雷隆隆……”描写的正是用农用车牵引石碌碡碾场的情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热火朝天的夏收景象;还有比如《五更修路》:“三更里修路要起身,内侄儿跟从。人力车子疾如风,虎跃者龙腾……”描写了他为了改善田间交通道路起早贪黑自发修路的情形,作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干劲跃然纸上……

作为一位民间画匠,从事画艺是他挣钱的唯一渠道,也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所以,这方面他也写下了如《随身之宝》《学艺》《绘画》《工作就是学习》《技术与手艺》《师传十三宝》等不少记叙、描写绘画工具、工序、绘画内容、技艺总结和授徒心得方面的诗词作品。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也不难看到他平生绘画活动的方方面面。

“黄水滔滔入枹罕,青黄赤白藏真传;有志不在垂髫嫩,清水池旁学王冕。”(《学艺》)作者学艺时已届中年,而他并不以此为耻,自信“有志不在年高”,并以无意仕途、耕隐于山水间的画家王冕自况,希望能过上他那种诗情画意的生活。

石膏砂纸劈灰刀,分线粉桶木炭焦;

金银无色亮光油,笔刷尺子带清胶。

一十三样随身宝,跋山涉水不可少;

随地写诗又画画,清白赤黑把世了。

——《随身之宝》

对这些常年随身携带、赖以谋生的绘画工具,他如数家珍,语气中透着他对自己绘画技艺的自信,当然也不乏随遇而安的人生感慨。

读《西江月·绘画》一诗,可见他作为一位民间画师的人文涵养和情操:

“收拾油刷出发,转上三家四家;青白赤黑手里拿,随地写诗画画……”

每逢有绘画的活计,他总是难掩内心的喜悦,喜不自胜地收拾行装上路……他笔下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江河湖泊、高山流水、龙虎鱼虾、锦屏字画、香草绿苔等在他看来,无不蕴含着天道循环的自然哲理、高蹈超拔的高士情怀和清净幽远的雅人节操;绘画对他而言,已经不仅仅是赖以挣钱的技术性劳作,更是一种“心灵的舒展”,一种“灵魂的散步”……这也正是他画艺不断精进的内在原因。

在年长日久的彩绘生涯中,他不时以诗词的形式总结一些经验、心得,并把自己那些宝贵的经验传授给他的徒弟们,谆谆教导,授技与人,这使他有了一种职业的成就感和技艺后继有人的满足感。词作《绣金匾·工作就是学习》是这方面的一首代表之作:

“我们好运气,天水搞工艺;大门上复彩绘,明代嘉靖笔……”

词作记叙的正是作者平生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天水市伏羲庙彩绘修复工程,据称这也是作者平生参与的一项最大的彩绘工程。正是在这次旷日持久的修复工作中他和数十名河州工匠夜以继日、潜心从艺,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修复任务,也为河州工匠赢得了美名。这无疑是作者大半生彩绘生涯中的一件大事,自然是难以忘怀的,事后加以不吝笔墨的记叙,更是情理中的事。词句中他对绘画工序、色彩浓淡、色调冷暖、色距、层次等诸多技术问题做了强调性的总结。这首词从文学性上讲,有些失之于直白,甚至还有些粗糙,但作为一种韵文体的“经验总结”,相信在他的同道和徒弟们那里会得到准确无误地领会。显然,画艺的精湛和诗艺的工巧对他而言毕竟是难以两全的事。

“艺多不养家,无技难谋生”(《技术与手艺》)。备受生存的艰辛和养家糊口的奔波之苦,他对做人、从艺的道理感悟至深,常常借助于诗词作出一些“警句”式的总结。相信他身边的乡亲和他的徒弟在跟他的交往中获益匪浅。

因为文采出众、多才多艺,作者于解放后参加工作不久从教育系统调入永靖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普及宣传工作,因业务能力强、工作出色,受到县内外文化界人士的广泛认同。五十年代末期,随着县境内大型引水工程“英雄渠”的动工修建,他被抽调到工程指挥部参与《英雄跃刊》《刊外》《英雄捷报》等内部宣传报刊的编写、绘画工作,期间出刊近80期。他热爱本职,精心设计,认真编辑,并撰写新闻报道、诗词歌赋以及其他形式的各类文章上百篇,绘画200余幅,使报刊办得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起到了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他在这期间的各类作品和他集藏多年并留传后世的那些油印报刊,对研究永靖县历史无疑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选收在这部作品集里的《说唱两峡渠》《英雄渠水到门前》《歌唱两峡渠》等诗歌中对英雄渠的动工、修建过程、通水情况和现实意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总结。

“炳灵寺峡浪涛天,水渠测在石崖边;男女英雄做准备,决心引水到田边……”(《说唱两峡渠》)诗歌记叙了英雄渠从寺沟峡开渠动工的情形,描述了工地上人们抡锤舞镐、开山凿石的劳动场面,歌颂了劳动人民英勇无畏、敢于吃苦的奉献精神。通过阅读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开渠工程之艰巨、劳动强度之大!

“清水打的磨轮转,磨口里淌出了白面;两峡渠上争模范,老年人要赛过少年……”(《歌唱两峡渠》)花儿体叙事诗所描述的正是英雄渠所经沿线群众争先恐后、比学赶帮、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上峡、寨子、前川、后川、马场湾、党家滩、永明社、何堡、白塔,这些捻熟的地名曾经组合了一场声势何等浩大的劳动场面?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位亲历者留给我们的诗歌,脑海间涌起的是春雷般的回响……

“正是正月二十三,檐前喜鹊闹翻天;有人来把喜讯报,英雄渠水到门前……”(《英雄渠水到门前》)诗歌记载了英雄渠通水的具体日期,描写了沿途群众欢声笑语、奔走相告,迎接“龙王”的热烈场面,表达了渠水进村、“旱地变水地”的无限感慨和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作者以诗词和花儿的形式形象地记录了半个世纪前永靖县委、县政府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凿“英雄渠”、造福民众的历史壮举,至今读来,有着超越任何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认识意义。

各户老壮坐一同,决议一椿小事情;

土地分包秋禾在,半公半私把地耕。

笔绘五彩充画工,工资上交二十春;

自此只要有活做,日后不再交队金。

——《彻底解放了我》

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从明天起,只要有彩绘的活路,外出从艺所挣到的钱再也不用交公了!——这就是《彻底解放了我》这个诗歌题目的全部来由,作者借这个略显“生猛”的标题大喘了一口气。备受困苦、备受压抑的他能不轻松、能不窃喜吗……

如上可见,在改革开放之前,因特殊的社会环境,像作者这样一些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匠都很难找到出门做工的门路,就是找到了活路,所挣到的钱大多缴公,用于兑换工分,以分得一点极不等值的粮食;就是偶尔“出小差”挣点零钱,也冒着被人检举、挨批斗的危险……更遑论其他一些普通劳动力出门打工挣钱了。正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他有了施展技艺的舞台,使他的画艺不断精进,终成一代有影响的画师,过上了一个民间艺人理想中的生活;也正是改革开放,让我们更多的人有了日益广阔的创业天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各自的人生梦想。品读前人的诗歌,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更加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者是一个十分注重亲情、友情、乡情和孝道的人,亲友邻里间的生老病死、娶妻嫁女、相逢离别等纷繁变故都会触动他的情思,随时留下“文学的记录”。此类题材的作品在这部书稿中占了大量的篇幅。

“丁卯九秋红丝牵,十六凌晨过庄园;老幼寂静无伤泪,家族昆仲成旁观……”——《嫁女》

成就儿女们的终身大事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新时代的嫁女自然少了那种旧时的伤感,更多的却是一种了却心愿的欢欣和对女儿“宜室宜家”、美满婚姻的祝福。

“儿女回溯哺乳苦,媳孙寻思教养恩”(《祝寿》)。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底层知识分子,作者显然有着更深的感悟并身体力行为子女和他的徒弟做出了表率。

作者是一位在建国前受过私塾教育的人,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思想贯穿于他做人的始终,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立德、立功、立言”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他以德立身,以艺行世,以言警后人:“稳妥从事无懊恼,静宜制怒柔克坚”(《道德仁义四解·仁》);“劝君清正而廉明,留得美名万古传”(《义》);“守丧行孝寄哀思,移风易俗亡灵安”(《道》);“劝君能识好与歹,处世为人要当心”(《德》)……读着这样的诗句,犹如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谆谆劝慰、殷殷耳语,让人回味不已。

除了写作题材的多样性之外,写作文体形式的多样化是李承天民间写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较为扎实的“旧学”功底使他对诗、词、歌、赋等这些传统的韵文形式有着娴熟的把握和运用,长歌短章,取意赋形,使他生活中的感遇情思能够得到及时而清晰的表达。有意思的是:在旧体诗歌写作中他尝试过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长歌体写作,词作中所使用的词牌名达三十多种,这在一般文学爱好者中并不多见。在诗词歌赋之外,他也留下了大量的如传统秧歌曲、宴席曲、祝酒词、快板词、序文、祝寿词、祭文、悼词、碑文、墓志铭等俗文学和古体应用文,这些诗文或词彩华丽、古意盎然,或情真意笃、诙谐幽默,相信他的这些实用文字在平生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得到了真正的发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乡村读者(听众)面前……其在他所处环境里的价值和意义远胜过任何一部大部头的著作。

要知道,在过往的岁月里,在文化还相对落后的农村里读书识字的人毕竟是少数,其中能够动用笔墨的更是凤毛麟角,是他把如上诸多的文学样式在乡村底层的民众中进行推广、运用,这让平庸而又枯燥的乡村生活长久地呈现出文化的亮色,让文化的血脉渗透在他目之所及的每一寸土地,让黄土塬上的乡民们在田畴阡陌之间、街巷里弄之间、晨昏炊烟之间完成对文化的仰望,接受文化的洗礼……

当然,我们无法用纯文学的标准去衡量一位民间文士的写作,也无法以古典诗词的美学尺度评判其作品的优劣。我只想说的是:作为一名半个世纪前县级文化馆的老职工,命运的跌宕使他屡遭挫折与磨难,在异常困苦的乡村生活中仍不失一颗对文化的守望之心,以积累半生的文字向我们展示出一种“文化的乡村”和“文学化”的乡村历史。

这,也许就是李承天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新闻推荐

永靖县开展麻风病患者慰问随访活动

本报讯(记者陈礼娟)近日,永靖县地病办抽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麻风病愈患者开展了慰问随访活动,同时对医疗机构相关医务工作...

永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