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决战奔小康】“万元到户”产业兴
本报记者邱暄美张倩王睿君
永靖县陈井镇瞿家庄素有种植百合的传统。
微斜的山坡上,土黄色的田地里,埋藏着白生生的百合,这是当地农户一年的收成和希望。
“再过十几天,百合就可以开挖了!”说这话时,村民瞿小明黝黑的脸庞上,一双明亮的眼睛溢满了喜悦。
这几年,靠着种植百合,瞿小明的日子一天一个样。
瞿小明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以前,靠几亩薄田种植小麦、土豆、胡麻为生,“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下来,也就挣个4000多块,日子过得真是难捱。”瞿小明说,为了增加收入,他还参加过劳务输出,赴非洲的安哥拉打工,两年挣了八九万元。“虽然挣了些钱,但那两年一次家也没有回过,撇下一家老小,心里很不是滋味,也不是长久之计。”
正当回到家乡的瞿小明盘算着如何摆脱贫困时,一个利好消息传来——自2015年起,永靖县根据贫困群众的意愿和致贫原因,制定了涵盖养殖、种植、技能培训等20项***“项目菜单”供贫困群众选择,贫困群众选好项目,政府便将1万元项目资金打入贫困户“一折通”上。贫困群众只要按照扶贫“项目菜单”的要求实施,通过政府审核后,即可获得这1万元项目资金。
这个被当地称之为“1万元到户产业扶持项目”,让瞿小明看到了希望。2015年,在村镇的帮助下,他种植了2亩百合,没多久,1万元的扶持资金很快就到位了。整地、下种、盖土、除草、追肥……瞿小明一点儿都不马虎,用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1亩小麦1年收入300多元,种1亩百合3年收入近2万元,还有几个月闲余时间出门打工,一年下来不但生活不成问题,还能有点存款。去年,瞿小明家的3亩百合卖了5万元,这使他致富信心大增:“我计划着今年再流转5亩地,全部用来发展百合产业。”
在瞿家庄采访时,这里的年味还未散去。走进村民瞿继光家,白墙青瓦的小康屋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印花瓷砖、不锈钢门窗闪闪发亮,大红灯笼在屋檐下随风舞动,堂屋门口的春联预示着他对来年的憧憬。
“现在的情况是一年比一年好,不但住进了新房,手里还有几万元存款,今年过年比以往都高兴!”瞿继光指着新盖的5间砖瓦房说道,“去年5月,家里花了12万多元盖了新房,可以洗澡,有冲水式厕所,一家7口人住得很舒服。”
2017年,瞿继光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他依靠发展百合产业成功脱贫,而这也得益于“1万元到户产业扶持项目”。
和瞿小明一样,2015年,瞿继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植了1亩百合,并顺利拿到1万元项目资金。随着收益的增加,尝到甜头的瞿继光继续加大百合种植力度,目前已种植9亩百合。“多亏了当年政府给的1万块,才让我有了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今年我光卖百合就挣了4万多块。”瞿继光高兴地说。
“对贫困群众而言,他们要的不是高大上的脱贫规划,最能触动他们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改变,摸得着的收益。”陈井镇镇长张学文说,永靖县实施的“1万元到户产业扶持项目”,真正做到了项目到户、资金到人,既解决了贫困群众无资金发展的问题,又使贫困群众的发展需求得到一定满足,激发了他们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发展,确保稳定脱贫。
万元到户了,对贫困户的帮助与服务也要到户。令瞿继光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秋季,百合市场价格偏低,“销售难”问题突出,眼看着辛苦种下的百合卖不上好价钱,村民们很愁肠。这时候,县属国有刘家峡农业集团派人来到了陈井镇,设立百合收购点,以每斤高于市场价格1元的标准,收购成品百合,保证了农户的利益。
为了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去年,永靖县又在东西山区11个乡镇实施产业提升工程。与“万元到户”相比,这一工程更体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政策导向,按照政府支持与农户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政府补助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导贫困户发展牛、驴养殖和百合种植产业,实现了群众“点菜”“掌勺”,政府“配菜”“买单”,增强持续稳定脱贫的后劲。
如今,“1万元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如同“酵母”,扶持贫困户把产业“面包”越做越大。据统计,全县累计落实1万元到户项目10167户,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有6243户贫困户通过实施1万元到户项目实现了稳定增收,4178户群众实现了脱贫;全县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13年底的24.7%增加到48%。
新闻推荐
《黄河母亲》创作草稿。何鄂1964年创作《黄河母亲》剪影。何鄂差不多做了一辈子的雕塑,现在81岁了,她不但没有停下来,而且还怀有着一个更大的梦想,——一个雕塑的大梦想。1“破解古代灿烂文化的密码...
永靖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永靖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