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令人叫绝的河州贤孝

甘肃工人报 2020-06-09 10:12 大字

河州贤孝又称“河州唱书”“贤孝弹唱”“河州三弦善书”“临夏贤孝”“河州调”等,是流传在甘肃省临夏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河州贤孝历史悠久,形式古朴。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因表演内容多宣扬劝善惩恶、忠臣良将、妻贤子孝的内容而得名。2006年,河州贤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河州贤孝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过去主要是盲人)手持三弦,自弹说唱。其节目数量颇多,多为艺人们据书编就,世代流传。为了便于区别,艺人们把表现国家兴亡、忠臣良将的节目叫“国书”,《伍子胥过江》《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包公案》等即属此类;反映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男女情爱的节目叫“家书”;此外还有《王祥卧冰》《郭巨埋儿》《孟宗哭竹》等以“二十四孝”故事为内容的节目和《白猿盗桃》《花厅相会》《小丁丁》等节目。

河州贤孝是由当地的盲艺人手持三弦、自弹自唱的一种说唱艺术。据传,“贤孝”早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已有演唱。当时全国的男人都被抓去筑长城,盲艺人也未能幸免。他们每天给工间休息的民工们唱“贤孝”,使其忘记了极度的疲乏,加快了筑长城的速度。这与三弦的前身“统鼗”在“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的传说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可见贤孝的流传是非常久远的。在盲艺人身背三弦,走东串西,卖艺为生的漫长岁月中,河州贤孝不断发展,日趋完善,成了广大人民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正是从“贤孝”中“知书达礼”“通古知今”的。清末民初时,身怀绝技的河州盲艺人康尚德、陈德明、王有禄、李银娃等先后多次赴兰州、西宁、新疆等地,设摊演唱,收徒传艺,把河州贤孝传播到以上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盲艺人们创编了《闹春耕》《庆丰收》等新曲目,讴歌新生活,歌颂共产党。著名的盲艺人和专业的文艺工作者还赴省上京,参加曲艺调演和比赛,使河州贤孝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登上了“大雅之堂”、回响在省、中央广播电台的曲艺节目中。

“贤孝”的语言植根于“河州话”的肥沃土壤中,诙谐幽默,通俗生动。唱词的字数灵活多变,以七、十字为多见,也有四、五字或十多字的。情节的繁简变化常使停顿的句数多少不一。字数、句数的即兴增减是一大特征。“贤孝”的音调为曲牌联缀形式,“述音”是陈述故事的基本腔;如泣如诉的大小“哭音”常与书中“人物”的悲伤落泪同时出现;热烈明快的“夸官调”渲染着“皇榜得名、喜事临门”的喜庆场面;铿锵有力的“武音”则使听者置身于刀光剑影的古战场上。(来源:省文化和旅游厅)

新闻推荐

临夏州市联合进行“5·15”打击经济犯罪宣传

本报讯(记者马健)今年的5月15日是第11个全国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根据公安部、省公安厅的统一部署要求,5月15...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