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信念 马自东散文集《爱不够这片黄土》读后感

民族日报 2019-07-31 09:28 大字

本人有幸参加了作家马自东先生《爱不够这片黄土》发行仪式。由于新书刚刚到手,还未来得及深读,面对发行仪式上人们的广泛好评,不以为然。过后,仔细阅读,慢慢品味,才深知其中真意。很显然,人们对该文集的肯定和喜爱是由衷的、真切的,并非出自浅薄的溢美之词。该书中,作者克服一般专业领域作者和本土文学书籍的局限性与枯燥感,通过生动的艺术的文学的形式和手法,勾勒描画临夏这方黄土地风物人情的同时,引申至文化精神层面思考,读者被文字打动的同时,带来更多思索回味。

人生宛如艰难漫长的旅程,在一个整个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年代里,对一位追求自由、向往美好的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来说,其“生命之光”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些前行的曲折。然而,只要为使命、为人们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在心中燃烧,他就不会失掉目标,更不会坠入平庸的泥潭。作者在《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中面对好多一部分学生因考不上大学而不得不走向社会的现实问题时,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发出了“我们完成了国家和社会交给我们学校的神圣使命了吗?”的呐喊和追问。正是由于作者对教育的无限热忱和执着,给了他勇气和力量,并呼唤他向前走去。《父亲的声音》“最让我怀念的还是他那慈祥的声音”“有多少次我在睡梦中被他的声音轻轻唤醒”。那亲切而熟悉的精神声音让他心驰神往,久久无法释怀,给予他人生的指引和陪伴。《写在心底的诗稿》因母亲去世,写到:“犹如一场梦幻”“他已经是一个永远失去母亲的人了/他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吐心灵的人了……您那掩膝的短褂依然一尘不染”,正因为母亲离开了,所以她留给作者的爱更加强烈鲜明,更加动人心魄;同时,正因为知道母亲精神不离身边,所以更加激励他奔向前方。

《爱不够这片黄土》收集了作者最近七年来著述的作品,创作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人生经历。作品所表达的这样一种内心体验,不仅属于作者自己,而且也属于千千万万不同民族和不同境遇下的一切具有相同的积极进取精神的人们。作者所写的虽然是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但却包含着一种深远的意境,从书中可以约略看出作者朴素的创作风貌和成熟的表现技法。

其一,作品写得自如而又朴实,读来毫无矫饰做作之感,如同一位有阅历的值得信赖的挚友在讲述往事一样。《有一个女孩叫祁蕊》,作者仿佛只在不经意地谈起自己教育学生的一件小事,然而赋予笔下那学生一种神秘感,一种奋发图强的魅力,足以引人遐想,引导人联想到一些生活和奋斗的经历。

其次,作者善于形象的描绘,使我们于不知不觉间被那优雅动人的文字所打动而产生联想。《那片贫瘠的土地》写自己的小学老师“人长得十分精干,高鼻梁、浓眉毛、宽脸盘……比那两个矮小柔弱的公派老师,马老师有一种朝气和风范”,文笔精炼,寥寥数语,一位敬业、朴实、热爱学生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如见其人。

第三,作者很善于构思。或许有人认为,散文无需强调构思。事实上,这种“形散”文体恰恰要求有更严谨、更精妙的构思。在作者该书自序《我爱文学,我更爱教育》中,从自己调任初中校长谈起,似乎有意拉开生活的帷幕,但又立即奔入主题。接下去,作者描写“就在那些寂寞的日子里,我陆续写出了一些……文字”,“但总是没有写出一篇满意的东西”而“一直没有鼓起勇气给杂志社投稿”,继而由于对去世母亲的思念“趴在桌子上开始奋笔疾书”,发表了第一篇散文,直到二零一二年发表第一本散文集,人们的褒奖鼓励又给予作者不竭动力,中间又回忆走上文学之路的机缘,不同途径的学习历练,自己认识上的转变和完善。最后水到渠成,内容从杂乱的生活的支点上腾然而起,达到一种升华,至此,整个作品获得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新闻推荐

中国砖雕艺术中青年人才高级研修班在临夏州开班

本报讯(记者张姝)7月2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甘肃省民间文艺家...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