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临夏之魂 ◇徐光文

民族日报 2019-04-30 09:44 大字

史有东摄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牡丹如影随形,从一开始就与临夏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融融春意染绿古老的临夏时,煦煦的春风就送来了牡丹花诱人的芬芳。此时的临夏,到处盛开着雍容华贵、娇俏艳丽的牡丹。让人觉得“不知是天上人间”,仿佛来到了一个牡丹王国。

临夏牡丹,历史悠久,名冠神州,河州素有小洛阳之美誉,为历代文人墨客称道。大明奇才解缙洪武年间客居河州,身处异乡,面对着临夏如盘的牡丹曾大声地吟诵道:“秦地山河无积石,至今花树似咸京。”清人吴镇则对临夏牡丹有这样的描绘:“枹罕花称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

临夏人热恋牡丹,把牡丹作为临夏花中之魁。临夏牡丹品种繁多,约在百种以上。其中以紫朱砂、佛头青、梨花雪、粉西施、绿蝴蝶、醉杨妃等最为名贵,真正是“胜绝是河州”。其花色有红、白、紫、黄等多种,即使花色同为红花,有的如丹,有的像火,有的却似红玛瑙那样晶莹;同为白花,有的似冰,有的若银,有的宛如白玉。花香沁人肺腑,令人陶醉。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紫斑,树高达两米,花大盈尺,造型端庄妩媚,花香袭人,色泽艳丽,一树树如花伞撑开,一朵朵如彩云追月。

临夏人喜欢种牡丹,民间曾有“家家庭院栽牡丹,户户中堂挂字画”的说法。据考证早在800多年前,牡丹就已深入到当地人民生活。金代墓葬中就有牡丹砖雕的倩影。明嘉靖本《河州志》中已有栽培牡丹的记载。临夏还有闻香推门而入赏牡丹的习俗。每逢花开时节,临夏到处弥漫着牡丹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情不自禁推门而入,与热情洋溢豪爽的主人一起赏牡丹,品香茗;临夏人最甚唱牡丹,时至今日,在“花儿的故乡”——临夏,在众多的花儿曲令中尤以“牡丹令”最为有名。以牡丹命名的“花儿”曲令还有“白牡丹令”“二牡丹令”等等。歌手唱道:“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去(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白牡丹白(者)娆人哩,红牡丹红(者)破哩;尕妹的身旁有人哩,没人是我陪着坐哩。”“尕妹是牡丹(者)花中的王啊,绿叶儿配上,骨朵儿打上,清水儿浇上,花园里开哈的漂亮呀,越开是越旺,阿哥是蜜蜂者落上。”在这中间,以牡丹暗喻亲爱之人。一曲曲高亢婉转,跌宕起伏的花儿,唱不尽临夏人对牡丹的挚爱和赞美,她是老百姓心中流淌的优美之歌;临夏人更喜欢写牡丹、画牡丹、雕牡丹、刻牡丹、绣牡丹。每当春节来临,巧手的姑娘们把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牡丹剪纸贴上窗棂,把千姿百态的牡丹绣在锁袋、围腰、枕套、鞋垫、袜底上;聪明的画匠将牡丹描绘在板柜、方桌、炕柜、炕桌、木箱上,牡丹随着灵巧多变的刻刀绽放在雕梁画栋间;在声名远扬、蜚声海内外的临夏砖雕、葫芦雕、木雕和彩绘中,以牡丹为主题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

“牡丹随处有”,大大小小的牡丹园更是遍布临夏的角角落落,让人品之有所,赏之有所,也是名之所归。每当牡丹绽放出她那甜美的笑靥,笑迎四面八方的宾客之时,这也是她传递临夏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体现迷人的临夏神韵的时节。在这期间假若做客临夏,随便走进哪家,好客的主人一定会用沸腾的开水沏上八宝盖碗茶和那盛开的牡丹一起热情迎接您的到来。美景和热情,让您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临夏大地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牡丹的传说,她们神秘而凄凉。有《紫斑牡丹的传说》《咪咪情》《挡羊娃与牡丹》《尚书红》《猎人与牡丹》《五山池与牡丹的传说》《紫斑牡丹酒的传说》等,对这些传说,临夏人谈起来那真是如数家珍。

恰恰是因为临夏牡丹的“胜绝”,造就了她在很多书籍中频频亮相,这些著作主要有李嘉珏的《临夏牡丹》《中国紫斑牡丹》《甘肃牡丹》,陈仿云的《中国紫斑牡丹》,郭继明的《西北牡丹图谱》以及常承源主编的《临夏牡丹栽培技术》等。这些著作或从科技的角度,或从文化的视角,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地展现了临夏牡丹的神韵。

如今,在临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沉淀下来的牡丹文化已经渗入到我们的骨髓里,无论是绘画、书法、刺绣、花儿,还是手工地毯、砖雕、木雕、葫芦雕刻,处处都能见到牡丹的魅力。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浪牡丹”之风盛行,经久不衰。政府因势利导,举办牡丹文化节,形成了牡丹文化产业。

牡丹,临夏之魂!临夏,魂牵牡丹!

新闻推荐

临夏州知识产权工作稳步推进

本报讯(记者马霞)近年来,临夏州知识产权工作紧紧围绕全州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统筹安排,扎实开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经...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