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八坊十三巷
□孙菊英文/图
周末,约三五文友漫步临夏八坊十三巷,步入拥政巷,与雕塑中的脚户哥短暂对视之后,我便被这里浓郁的地方特色征服了,开启了认识与了解八坊十三巷民族文化的旅程。
在这里随处可见的临夏砖雕,有的细腻,有的粗狂,彻底震撼了我对这门民间手艺的一知半解。资料显示:临夏砖雕是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源于秦汉,是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解放初期,临夏砖雕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如今临夏砖雕进入了全盛的时期,砖雕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新建的寺院和富足人家的门庭影壁上,同时还出现了水泥雕等新形式。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这里的建筑砖雕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砖雕体裁广泛,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每家每户的门楼上都有砖雕,苍松、翠柏、梅兰竹菊、奇草艳花给人无限遐想,松鹤、喜鹊、百鸟、松鼠活灵活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砖雕气魄雄伟,有的素雅大方,画中有意,寓意深刻,但都寄予了美好的祈福和愿望。
东公馆,是临夏砖雕的荟萃之地,画面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浓烈的生活趣味,极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彰显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技巧的同时,表达了各族劳动人民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我的相机镜头里,我留下了很多门楼上的精美砖雕,闲暇之余,静静地欣赏,静静地回味,静静地与之进行对话,催生的不只是我对砖雕艺术的研究,更多地是对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无比敬佩之情。
在八坊十三巷,除了欣赏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临夏砖雕外,巷子里展示的夯土墙制作流程也是一道非常有内涵的风景。其实,在我们甘肃各地,夯土墙的工艺流程都差不多,但是在这里展出的夯土墙工具——木夯,深深地吸引我驻足近观。
木夯我第一次看到,整体是木制的,看着表面的斑驳,我知道有些年成了。拉一拉木夯,挺沉的,我知道这是用来将虚土夯实的,四个把手磨得黑又亮,也不知有多少人的辛勤和汗水贮存到了这四个把手上。岁月流逝,也会在不经意间划下一道痕迹,那是给后人的,也是为书写历史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此刻,我看到了,触摸到了木夯的心跳,解读由此展开了。
仰望墙面上夯土墙制作流程图,有搭夹板的,有上黄土的,还有夯土的……场景图上的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没有机器,全靠人力将一堵堵墙打起来,艰难不言而喻。我觉得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当一堵堵墙树立起来时,人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就是在这样的围墙里,人们继续演绎着历史,繁衍生息,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在甘肃的黄土高原上前行。此刻,我在内心深处为民间的这门工艺默默点赞。
带着从八坊十三巷看到的夯土墙制作流程,我走访了西固的一些老人,和他们聊起了以前西固夯土墙的过程和风俗。以前西固人打土墙时,有的用夹板,也有的用木椽。夯筑时用的是杵头,用石头做成的,这样夯筑时才会有力量。人们打土墙之前,有个简单的讲究,首先在院子正中间的长杆上绑个筛子挂个红,以图吉利。然后在地基下垫三层圆石头,接着绑椽子。墙两面各三根椽子,大小头颠倒以保持填土面基本水平,相对两椽之间用两条麻绳捆住,以保证椽子在夯筑时固定牢靠。然后往椽子中间上土,一般两边各有三人,墙上有二人持杵头均匀夯筑。
夯筑是很有规矩的,叫一窝三杵:即一轻二紧三给力,这样可保证每层虚实均匀。接下来把最下面的椽子取下来往上面绑,以此类推。俗话说:“打墙的板,上下翻。”就是这意思。打最后一堵墙叫“合龙口”,吃饭时要做些好东西,以示庆贺。墙打好后,在看好的方位上掏个大门就算彻底完工了。打墙时用人八个为标准,九个轻松些,七个就紧张些,这叫七紧八松九消停。一般夯出的土墙下宽上窄,稳当结实,高两米(叫一举手),长以椽为准约两三米。筑就之后,就叫一功墙。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农村盖房时,也不用土墙了,用砖墙代替了。但是夯土墙的工艺作为曾经盛行一时的民间历史,我们还是应该记住的,毕竟那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随着游览的行进,我们来到了位于大旮巷的八坊民俗馆,它是当地历史遗韵的储藏,是风土人情的浓缩,是对民俗深入解读的最佳途径。一进八坊民俗馆的大门,沿着颇具气势的砖雕围墙往前走,向左下台阶,就能看见一口叫“惜水”的井,旁边的简介上说:“惜水”井修建于1926年,已有9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仍能打出清澈的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惜水井不仅是对八坊水系的最好记录与见证,更是当地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像水一样灵动的凝结。
继续前行,就能看到了八坊民俗馆在“存古、复古、创古”的布展原则下,对八坊的历史、人文和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古今八坊是对八坊十三巷历史渊源的探究、地域形成的诠释、文化沿革的梳理,以及八坊今天的繁荣和对美好的未来的憧憬。生活八坊呈现了八坊人日常生活的状态和习俗,主要有待客、礼拜、育婴、刺绣、待嫁以及书房、金库、洗浴间等场景,同时介绍了八坊的礼仪、婚俗、宗教等文化习俗。对这样的民族风情,我只能默默地看,静静地想,与自己身边的风俗进行着比对,各民族文化互相渗透又各具特色,但都怀抱自己民族的信仰默默地盛开在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文明积淀的一部分。
商贸八坊中主要介绍八坊回族商贸文化的历史、成因、行类以及商业规范、商业道德等。同时通过两组泥塑场景展现了八坊从茶马互市的脚户贸易到八坊老字号商铺经营围坊而商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八坊回商的文化内涵。单单一个个脚户哥的故事,就让我对曾经行走在贩运路上谋生的人们产生了遥远的遐想,他们一身风雨一身尘的过往是镶嵌在大漠深处的风景;是山高水远的念想和跋涉中用脚步踩碎苦难的坐标;他们的马匹,他们的车辆,他们的吆喝,他们走过的路……都将成为一种跳跃的符号刻进人们的记忆,不只记载他们的生活,更是后辈们驻足吸氧的节点。
八坊民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它历经朝代更替,见证历史变迁,反映独特的民风民俗,只因它的不可替代性,才成了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别致精巧的回廊式花园里,墙壁上镶嵌的精美的砖雕,搭配古香古色的木雕,使这里的民居显现着富丽堂皇的一面。一刹那,我想到了刚刚在街上看到的一车大木料,散发着浓重的木香味,也许来年的哪天,它们就会化茧成蝶,成为八坊十三巷里亮丽的一笔。
八坊民俗里的节日,包含着少数民族美好的心愿,也为这一方民众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神秘的色彩。场景设置中,目睹宏大的节日场面,逼真的美食,好客的群众……这无疑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何时何地,欢乐情怀里孕育民间大智慧,这也许才是最根本的吧。
走出各展厅,院里的绿植正茂,花儿盛开着,花园里两个雕塑的小孩儿正在撞拐……一幅恬静的市井万象图里,藏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于是,我们放满了脚步,找一家卖小吃的店,要上清清凉凉的酿皮和凉粉,那些晶莹透亮的吃食,一下让我心满意足,一口两口地吃着,品得是独特的地方风味,滋生的是庸常日子里的喜悦。
再次走在八坊十三巷的街道上,我听到了一声吆喝,“千里万里,我在九号等你!”那是一家炸油果子店主的吆喝。我窃想:只要有缘,何须要个等字呢,说不定哪天就会相遇,就像我遇见临夏砖雕、夯土墙工艺和八坊民俗馆一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颁布一周年之际,为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纪委监委、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关于在全...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