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人生无悔 ●曹丽娟
历史长河中,40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40年,中国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聚成改革开放的时代巨浪,作为新闻工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见证、参与和感受了这一巨变。
历史,总是在大时代的宏大叙事背后,有着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而作为诞生于1985年的《民族日报》,犹如一叶扁舟,从创刊初期的四开四版黑白小报,到现如今的对开彩色大报;从周一、周二到周五出版再到日报;从单一的纸媒到如今的《民族日报》《临夏手机报》《中国临夏网》《中国临夏微信公众号》的“两报一网一微”,像一艘巨大的传媒战舰,挺立在甘肃省地市报业发展的潮头。
时代的版面记载着报人的荣耀,年华的镜头定格着奋发的踪影。
30多年春来秋往,斗转星移,《民族日报》与祖国一起成长,与临夏一起发展。
30多年来,民族日报人肩负使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始终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在临夏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时刻,《民族日报》从未缺席,一张张报纸,记录着临夏沧桑巨变;一个个版面,书写着临夏大地创造的辉煌;一篇篇文章传递着党的声音,抒发着民族情怀。
30多年来,每一个民族日报人都无比敬业,用忠诚、担当、奉献书写着精彩的人生。
1996年9月,正值收获的季节,我从基层宣传部门调入州民族日报社,任副总编辑一职,开始了我的报业生涯。主要从事新闻策划、新闻采访、组织写稿、编版审版以及广告发行工作,二十二年如一日,重复着精彩的职业故事。
重复做一件事,谈何容易。有时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竟然会这么长时间,深深地植根在民族日报社这块沃土,坚守在平凡的岗位,脚踏实地,步步前行,去探寻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事件与人物,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对党忠诚、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爬格子,是对写文章生动形象的描述,一个“爬”字,将写作生活的酸、甜、苦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三更伴孤灯,五更闻鸡鸣,常将半生学,化作千字文。”其中的甘苦,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
通宵达旦,对许多单位的职工来说,是偶然为之,而对于报社的总编辑、编辑、记者来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每当我坐在办公桌前审核每一篇稿件时,我总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大到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小到文章良莠、标点符号,版面的位置高低、标题大小,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些是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难以完成的。
作为一名记者,稿件没写好,影响的是一个人的声誉;作为一名总编辑,稿件质量不高,编排不好,影响的是报社的声誉,为此,我脑子里的这根弦时刻紧绷着,一刻也不敢松懈。
就这样当了20多年的副总编辑,把我最旺盛的精力、最充沛的干劲和最真挚的情感,都倾注在报纸的字里行间。我虽然有不少遗憾,但更多地是欣慰,更多地是收获。
岁月如歌,人生无悔。因为我没有虚度年华,没有亵渎这神圣的岗位,二十多年,我始终如一的耕耘在方寸之地,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了有广度、有深度、有影响、有启示的思想之花,见诸于报刊,忠实地记录了我的思考、我的爱憎、我的理想信念。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没有令人仰慕的成就,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一次次荣获的国家级、省部级的新闻奖项,先后出版的文学书籍,读者的喜爱,社会的良好反响,是我最大的满足。
我热爱新闻,热爱记者这个职业,看重的是记者匡扶正义的使命、有针砭时弊的特权、有指点江山的豪情、有为民代言的便利、有引导舆论的职责、有超然物外的清醒、有交际广泛的优势、有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平台,有充分释放自己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记得十多年前,在一次全国报业总编培训班上,我在发言中曾讲过:“记者工作是伟大的,记者在为时代写史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写史,记者不仅是忠实的见证者,更是时代的书写者”,这句话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
现在,我依然要说,新闻工作是值得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我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它,但我无怨无悔。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丽亚赵淑娴)12月13日,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举行2019届毕业生校园招聘会,共有全国各地的110多家企业前来招聘,该...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