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 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民族日报 2018-10-10 09:06 大字

带领患者做工娱活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被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特别是抑郁症,它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痛苦,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性,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31日,在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中,临夏州在册患者4978人,平均报告患病率(检出率)2.46‰,在册患者管理率为79.94%、在册患者服药率为33.39%、规范服药率为16.03%、精神分裂症服药率为36.85%。

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让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精神卫生疾病,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近日,记者采访了州中医医院精神卫生疾病方面的专家——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马建祥,为大家解开精神卫生障碍之谜……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

“精神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也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精神疾病的范畴广泛,除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疾病外,还包括睡眠问题、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是健康的灵魂,没有健康的精神状态,健康是不全面的。”马建祥告诉记者,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慢性疾病,但由于部分患者缺乏自知力,不会主动求医,其家人常存在羞耻感,讳疾忌医,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社会歧视,因而就诊率、治疗率较低。现在全世界医学界一致公认精神疾病并不是一种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产生的。各因素之间的良性作用是精神健康的保护因素,反之则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当危险因素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而通过消除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可以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健康。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危害,但精神疾病也是可防可治的,而且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将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与效果。

对于如何判断心理疾病与精神病,马建祥说,在严重心理问题之上还需要判断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病区别,其中若是属于精神病范畴,需要由具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病医生提供专门的治疗,特别是药物治疗。在心理学界与精神病学界有普遍公认的判断病与非病三原则,第一、是否出现了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或妄想;第二、自我认知是否出现问题,能否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或精神治疗;第三、情感与认知是否倒错混乱,知、情、意是否统一,由此社会功能是否受到严重损害(即行为情绪是否已经严重脱离理智控制)。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和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采访中,马建祥给记者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除此之外,还可以总结为“六大维度”:“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马建祥说,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儿童心理健康有六大标准:

1.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2.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3.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5.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6.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马建祥在长期心理咨询中,总结出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问题中最常见也严重的要数青少年抑郁征,因为由其导致的自杀可给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时,应及早求教于专科医生,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对人恐惧症

对人恐惧症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脸红、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控制不住用“余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对方的敏感部位,觉得别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能洞察到他内心的想法等,于是避开他人,影响和别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状难以启齿而不敢就医,通常要到长大工作之后,感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寻求治疗,从发病到治疗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余年,强迫症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

性烦恼的产生是由于性意识觉醒之后青少年的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来是青少年对自身性发育、性成熟的生理变化产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于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对性教育的神秘化,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冲突,出现对性的消极评价和过度的性压抑。改变对性的态度应是人生心理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净化社会风气,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组织各种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高尚情操,家长改变传统观念,早期给予孩子健康的性教育等,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必要时应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不要耽误孩子。

学习压力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因为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屡见不鲜,其中不乏重点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压力常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分注重结果,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整个社会、整个学校都在比较的氛围中,要学生真正做到放弃比较,接纳自己的确不易。考试焦虑、厌学及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记忆力问题等,是青少年及家长前来咨询的常见问题。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有时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现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给中小学生减压,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人际交往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

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一种精神需要。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年轻人通常表现为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虚荣心强、怕丢面子等。一方面,他们要求独立,希望能够摆脱依赖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自尊心又极强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体中感到压抑感和孤独感,被这种心理阴影笼罩而不能自拔。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青少年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不要过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对外界寄托过多过高的期望,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培养技巧。

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

马建祥说,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如何预防少年儿童精神健康问题?

马建祥建议,家长、老师要努力帮助他们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可以具体表述为以下几种能力。

1.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

如果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在遇到挫折和竞争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因此,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培养乐观健全的个性。所以,要懂得客观评价自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不苛求自己去做做不到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快乐的情绪中健康成长。

2.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些少年儿童往往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他人的讲话或表现出不耐烦,有些则不愿意讲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容易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天地里,形成独来独往或固执偏激的性格。大人要帮他们在与人交往时恰当地进行自我表达,避免误解和猜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使他们懂得要对人际交流出现的问题和矛盾,采取宽容、公平的处理方式。

3.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

少年儿童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承受能力有限,对自己的情绪有时难以把握,在遇到困难和矛盾的时候可能造成烦恼和冲突,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更是精神疾病形成的因素。因此,要培养他们学会缓解精神压力,学会宣泄,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态。

4.理解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少年儿童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在这种时候,应培养他们懂得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上换位思考。

5.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

每个少年儿童都生活在社会中,会经常遇到矛盾和冲突。对少年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产生苦闷、恐慌等心理问题。因此,应该教育和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方法步骤,使他们学会主动适应环境,尽快地从遇到的问题中解脱出来。

6.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正和制止,发展下去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对自己更是遗患终生。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不为自己的利益火冒三丈,学会用和平的方法替代攻击性行为。

马建祥说,少年儿童如果能够很好地培养出以上几种能力,就会有比较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如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表现,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这些异常表现诸如:注意力分散,多动,易冲动;对立师长,处处违抗,难于管教;对网络或某种癖好成瘾,类似吸毒;多门主课不及格,阅读、计算困难;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无事自烦;孤独自卑,忧郁苦闷,懒于交往,情绪低落;兴趣变淡,欲望骤减;不易入眠,多梦易醒等。

新闻推荐

临博会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王伟如

10月6日,正值国庆小长假第六天,同时也是2018临博会举办的第16天。在河州会展中心的2号馆内,记者看到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地坚守...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