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收藏者”孟学忠文/图本报记者 马瑞鹏
35年前,因工作原因,他与闹钟结缘,在此期间,他收集了千余座闹钟,其中不乏稀有之品。这30多年,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四处寻钟。在临夏市河州牡丹文化月期间,这些对家家户户来说已是“退役”的1200多座闹钟一经展出,便重启了众多游客对过往岁月的记忆。近日,孟学忠向记者讲述了他“收藏时光”的故事。
35载收藏千余座闹钟
1983年,孟学忠在临夏市西站运输公司(现惠达公司)做调度员,“那时候的西站不像现在,车站大厅里可没有电子钟表来告知客车的行程,全靠闹钟来定时疏散旅客。闹钟用的多,坏掉的也多,我就慢慢把这些坏掉的闹钟翻修并收藏起来。”
“退休后我的业余时间也多了,经常去外边旅游,每次出去我都要到当地的古玩城去转转,目标就是收藏各地的闹钟。”孟学忠说,他跑遍了临夏各地,也跑遍了全国的很多城市,至今已收集到1200多座各式各样的闹钟。
记者在河州商务会展中心二号馆三楼的展位,看到了孟学忠的藏品,大大小小、形状类型不一的闹钟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展架上,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款式都能在这里找到,有上海钻石牌、上海火车头牌等。其中,上海钻石牌最多,像鸡啄米的双铃闹钟,带星期、日历的老式机械上弦闹钟都是上海钻石牌。还有几座闹钟上贴出了具体的生产年代。“这几座闹钟我特别喜欢,比如这个是1970年咱们国家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专门推出的一款纪念闹钟。你看,上面有一颗卫星跟着秒表在飞;还有这个闹钟,是为了纪念1971年‘乒乓外交\’推出的,你看上面还有一副球拍呢!”孟学忠说道。
收藏闹钟只是一种回忆时光
孟师傅的藏品大多数都是“红色记忆”,而他收藏的一座座闹钟也见证着中国及临夏的发展印记,每座闹钟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和意义: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再到市场经济时代,每一座闹钟都是这段时间的历史见证。虽然老式闹钟已经不流行,但怀旧的人还是不少。孟师傅说,“这个小鸡啄米的闹钟是我家买的第一座闹钟,那个年代谁家里有闹钟就说明这家里情况还不错,有显示日历的那种闹钟还算是高档闹钟呢。过去,对我们来说,闹钟、手表都是奢侈品,所以对于天亮的判断都是靠‘鸡叫鸣\’,等公鸡叫了几遍就可以起床了。”
“现在机械闹钟已经不流行了,大多都让手机或者电子表代替了。”前来观展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很想买一座小鸡啄米的闹钟,上世纪80年代末,她的母亲本来带她到百货商场去买闹钟,但因为她贪嘴吃了根冰棍,缺了一根冰棍的钱,闹钟就没有买成,留下了遗憾。
类似的故事还很多,孟师傅时不时就会遇到、听到,他说,他收藏闹钟其实并不为看时间,而是为了回忆时光。
“收藏时光”带来无限快乐
在孟学忠看来,收藏钟表就是在收藏历史,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轻轻拨动表冠,聆听齿轮间的滴答私语,就像穿越一段时光,或者触摸到一段逝去的历史。
收藏这些闹钟,倾尽了孟学忠的心血。他希望能利用这次河州牡丹文化月的机会把这些钟表展示出来,让这些钟表能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收藏价值和工艺之美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丰富临夏的收藏文化底蕴,让人们在“时光”的不停流淌中,去遐想时间的魅力,感受各式表盘上不同“时间”带来的无限欢愉。
收了这么多闹钟,以后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孟师傅说,“这些闹钟给我带来了快乐和宁静,而我也给了它们一个温暖的家,小心地照顾它们。但我只是暂时的守护,它们最终会去该去的地方……我想把我的这些闹钟无偿捐给国家,希望它们有一个安身之所,让大家多一份怀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龙)8月16日,备受全省人民关注的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将在临夏州举行。为了把本届运动会办成一届全面展示临夏...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