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蛋壳上 雕出大艺术

西部商报 2018-05-04 01:26 大字

传统蛋雕与砖雕结合的“精品”

动物“凶猛”

杨星国在雕刻创作中 李杨摄

西部商报讯 记者魏晓倩 李杨 八年前,杨星国还是一名青藏线上的长途货运司机,虽然爱好各种手工制作,但他的双手绝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握着方向盘。如今,在临夏著名的4A级旅游景点八坊十三巷里,杨星国是远近闻名的蛋雕艺人,他在蛋壳上描绘着临夏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一枚枚蛋壳,在杨星国的手中好像有了生命。近日,西部商报记者走近蛋雕艺人杨星国,一起去见证脆弱蛋壳上的精致艺术。

一个爱好手工的司机

从小就喜欢手工制作的杨星国,童年是在青海度过的。初中都没毕业的他后来成了一名货车司机,往返在青藏线上进行货运交易。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件国外艺人制作的蛋雕艺术品。杨星国被这件精美的艺术品所震撼,后来专门上网查了查,才知道这叫蛋雕。那时接触蛋雕的人少而又少,他能查到的相关知识更是寥寥无几。杨星国决定自己去学蛋雕。

跟蛋壳初较劲的3个月

2011年,还在蛋雕技艺摸索阶段的杨星国在一个手工爱好者的QQ群里,认识了一个有十年经验的蛋雕爱好者,杨星国希望跟着他拜师学艺,却遭到了拒绝。一天,杨星国在群里向大家宣布他要用三个月时间,超过那个十年的蛋雕爱好者。那三个月的时间,他几乎日日夜夜都闷在屋子里,镂雕、浮雕、影雕……三个月以后,当他把一件涵盖多项技艺的蛋雕作品照片发在QQ群里以后,所有人都叫好称绝,那名有着十年经验的蛋雕爱好者也表示佩服。

我姓杨 可我不是老师

杨星国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2016年接到的一个电话称他为老师,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回答:“我姓杨,但我不是老师。”

实际上,这个电话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就展,主办方得知杨星国的蛋雕技艺后,希望能够邀请他在展会期间去现场展演。最终,他的蛋雕作品获得了此次展会雕刻类的二等奖。这是杨星国在蛋雕方面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奖项。

三个月后,他又接到一通电话,临夏回族自治州打造了八坊十三巷这一旅游景点,邀请杨星国在那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并为游客进行展演。从此以后,蛋雕不仅成了他的兴趣爱好,更成了他的终身事业。

如今 人们叫他杨大师

杨星国说,以前他在学习怎么掌握蛋雕这一技艺,如今更多地在学习怎么更好地将蛋雕技艺与临夏本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宣传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旅游业助力。从2017年春节他的蛋雕工作室入驻八坊十三巷以来,他还走访当地著名的河州砖雕大师,研究马家窑彩陶文化,不断尝试创新,将河州砖雕、马家窑彩陶中的一些手法和元素融入进毫厘之间的蛋壳上,创作出了一大批富有当地元素的蛋雕作品,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如今的杨星国,已然成为了临夏旅游中一张重要的名片。听闻杨星国有新作出炉,不少老朋友也上门来看,相熟的朋友们进来叫他杨大师,热情寒暄之后交流切磋。

不吝啬手艺的手艺人

杨星国想让更多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这项技艺,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都欣然接受,并且分文不收。此外,他还将蛋雕教程发在网络上,以供全国各地对此有爱好的人学习,有时他还会网络直播。

如今的杨星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杨老师。每周六的上午,去青少年活动中心上课,每周四的下午,去八坊小学为那里蛋雕兴趣班的孩子们上课。

新闻推荐

此处无声胜有声 ——临夏聋协手工艺品首次参展见闻

在临夏市河州商务会展中心一号馆——牡丹系列商品展馆内,有一处展位格外醒目。展位前挤满了人,却听不到展位负责人的声音,听到都是人们的感叹声。“真的太了不起了!这些作品我们正常人都很难做出来,他...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