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在指尖的“乡愁” ——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获得者常天平

民族日报 2017-08-12 09:27 大字

有些东西注定会留不住,但那份美好却值得我们传承。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人们反而越来越怀念记忆里的生活——

老巷子里的青砖小道,幼时的牧羊、打麦场,秋日里满院的杏叶,还有隔壁大婶刚出锅的馓子,谷堆旁晒太阳的老猫,奶奶家陈旧的木格窗……对这些尘封的记忆、故乡的味道,我们似乎未曾来得及说再见,就已消失不见。

然而,有一位泥塑高手,花了30年的时间,用成百上千的泥塑作品为我们留住了这份“乡愁”,还原了记忆中的老临夏!他,就是首届“河州工匠”获得者常天平。他手下诞生的作品除了精美以外,更多的是承载着对过去、对工匠精神的致敬。

在父亲的影响下,常天平从小就喜欢手工活,尤其是美术绘画。1987年,常天平开始拜师学艺。“可能是父亲做木工的影响,孩童时期的我就已经捏的有模有样。从那时起,靠着这份天赋和对泥塑的热爱,我的泥塑梦启程了。”回忆起初识泥塑艺术,常天平觉得仿佛都是昨日的事。

“泥塑创作必须静心,而我正好非常喜欢这种状态,许多人喜欢我的作品,也在于他们能分享到这种静谧的感觉。许多游客来到我的作品前,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微笑……我没有去复原什么建筑,它们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地方,也没有一个真正在现实中存在的场景,相反,这其实更像是一个寻找童年、寻找记忆的过程。”

《丰收场系列》《河州秧歌系列》都是常天平的泥塑代表作品,没有刻意的取景,只是把自己儿时深藏的记忆全部搬出来。或许正是因为常天平的泥塑世界从来没有确切的原型,这些场景才总会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说他“没有什么技法”,怀念童年的趣事,就去做一个妖婆子和货郎哥;想念家中的老人,就去捏个记忆里的厨房;他说他的老师是过往的生活,是父母,是隔着遥远时空的老面孔,也是温暖模糊的童年记忆。

就是这份淡然的想法,使常天平的每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也正是这些作品,让“工匠”这个角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2014年,他的泥塑作品在第四节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展销会上荣获铜奖;2016年12月,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冬季工艺美术精品展上,他的《中华工匠》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在全州首届“河州工匠”评选中,常天平又名列其中。

“我不是什么大国工匠,也不是什么艺术大师,我只是一个想为人们留下一份‘乡愁\’和童年的捏泥人,我会一直这样捏下去……”采访结束时,常天平谦虚而淡然地说道。

新闻推荐

临夏经济开发区国税局电子税务局开始运行

本报讯(记者梁永吉赵淑娴)近日,临夏经济开发区国税局完成辖区内所有纳税人电子税务局实名注册工作,并开始运行,确保让纳税人享受更快捷、经济、规范的网上服务。今年以来,该局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