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争做文明青少年

民族日报 2019-07-28 10:08 大字

本报讯(记者山桦)7月22日,临夏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通报中称,7月21日下午在兰郎高速合作至临夏方向离双城出口三公里处,有几个孩子在高速公路边上向过往车辆扔石头,造成有大巴车和小轿车不同程度砸坏。接到报警后,县公安局迅速处警调查,7月22日下午,5名涉案嫌疑人全部归案。

令人深思的是,这5名涉案嫌疑人均为未成年人。发生这样的案情,原因值得我们去深究。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还未成型,需家长和学校以及社会的耐心教育和培育。这5个孩子发生这样的不文明行为,说明还未能建立起来完整的社会公德体系,接受的道德教育还不够到位。

社会公德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面镜子,一个地方的居民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到这个地方的文明形象。

加强公德建设,需要全民参与。青少年历来是引领社会风气的先行者,青少年当先行!为此,我们呼吁:

一、优化社会环境。青少年学生的公德素养培养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优化。要把青少年公德教育与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建立和健全社会公德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对青少年公德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优化学校环境。学校作为公德教育的主阵地,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公德心问题,明确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内容上,既要重视传统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用新风尚、新理念来教育引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要创造和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之中,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国家以及全世界面临的社会问题,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三、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在家庭生活中,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要培养子女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要教会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尊敬师长的品质;要帮助他们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通过道德实践教育,使子女懂得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新闻推荐

临夏县:电商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讯(记者乔栋明)近年来,临夏县运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运营模式,以全县贫困乡镇和贫困村为重点区域,狠抓电商扶贫工...

临夏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