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顾家两不误 撑起脱贫“半边天” 甘肃省妇联组织推进“巾帼扶贫车间”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甘肃日报 2019-07-16 04:28 大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朱婕

在家门口的“车间”上班,60岁的马月英很满意,“一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全家人都挺高兴。”

从做家务到“车间”就业,从零技能到技术能手,马月英通过在临夏县布鞋产业园“巾帼扶贫车间”务工,真正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的梦想。

这样的梦想,已在甘肃省两万多名农村妇女身上得以实现。

从去年开始,全省各级妇联组织主动争取支持,依托龙头企业引领、能人带动、合作社联建、巧手基地转型、走出去对接等多种方式,推进“巾帼扶贫车间”建设。据省妇联主席周丽宁介绍,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巾帼扶贫车间”442个,吸纳2.45万多名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9276人,人均月收入1830元,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树立脱贫信心

走进临夏县布鞋产业园“巾帼扶贫车间”,只见几十台缝纫机分成几行,整齐排列,大家正忙着打袼褙、剪鞋底样等工序。据介绍,该产业园吸纳了178名群众务工,其中妇女164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54名,月平均收入达3000元。

有了收入,转变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妇女说话有了底气,人也变得自信起来。

在“车间”工作的女工田成梅,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很快显现出了她的管理才能,被选为车间主任后,她工作更加努力,经常加班加点。她丈夫开玩笑说:“你这么敬业,老板给你转正吗?”虽然是调侃,但也透露出了他对妻子的敬佩之情。

“车间”的朱小红不久前被评为企业明星,她月平均工资收入5000元左右,最高时拿到了7000多元,同车间的姐妹们很羡慕她:“我们月收入才3000多元,你怎么挣这么多呀?”她说:“我把瞌睡卖成了钱,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

“巾帼扶贫车间”的建设,不仅让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而且改变了她们的传统观念、提升了她们的生活自信,激发了她们追求人生幸福的动力。

38岁的靳晓霞是庄浪水洛镇陈洞村贫困户,多年来一直为县城上学的孩子做饭,空闲时做些手工活。在“巾帼扶贫车间”工作后,她的针线活一下子派上了用场。现在,她是“车间”里工作时间最长、手艺最熟练的员工,一天能钩织6个老虎玩具,除了自己缝制,还给新手教技术要领,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带起富民产业

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一年多来,“巾帼扶贫车间”在陇原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扶贫车间探索扶贫新模式,找准了脱贫工作着力点,带动当地富民产业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临夏县着眼于让农村留守妇女等群体实现家门口就近务工,把布鞋加工选定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2018年9月,建成了临夏县布鞋产业园,引进6家加工企业。在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下,全县已建成62个扶贫车间,317个炕头扶贫车间,布鞋加工企业和加工户已遍及23个乡镇、98个村、173个社,从业人员25000人,其中妇女22370人,占90%,销售网点300个,遍布新疆、西藏、青海等9省区60个县市,年生产各类布鞋530万双,销售490万双,实现产值2.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

这几年,随着庆阳刺绣、香包知名度的提高,民俗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庆阳宁县,以民俗产品制作生产为主的“巾帼扶贫车间”,生产的产品式样越来越多,销路也越来越广,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其中,不仅有效推动了文化民俗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妇女群众的致富。目前,宁县共建成省、市、县“巾帼扶贫车间”9个,累计带动就业妇女群众1.2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2100人,年人均增收1.2万元,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破解留守难题

“镇上建‘巾帼扶贫车间\’,我是最早来报名的。”在天水市甘谷县六峰镇的腾达“巾帼扶贫车间”,女工郭亚波笑盈盈地说。郭亚波是六峰镇附近村里的村民,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家里陷入困境。为了照顾家,郭亚波放弃了外出打工,在家里种地,可收入微薄。

去年,甘谷县妇联创新打造了“妇联组织引导、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贫困妇女积极参与”的“巾帼示范扶贫车间”,“巾帼扶贫车间”的建立使像郭亚波这样的农村妇女不用外出就找到了一份顾家又能赚到钱的工作。

在“巾帼扶贫车间”,像郭亚波这样的女工还有很多,她们大都上有老、下有小。“巾帼扶贫车间”的建立,既为农村妇女们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她们解决了家庭的实际困难。

不仅如此,甘肃省各级妇联组织在建立“巾帼扶贫车间”时,还充分考虑到贫困妇女的实际困难需求,探索推广了“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等模式。如考虑到部分贫困妇女既无法外出务工又没有固定时间上班的实际,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方式,在完成技能培训后,把生产原料发放到妇女手中,送订单到户,实行按件计薪,贫困户自由支配时间,在家中进行“居家式”生产加工;考虑到部分妇女到镇区陪读无固定收入的实际,妇联组织主动跟进服务,将生产车间建在学校规模较大的镇区,采取“错时”工作制,让陪读的学生家长一边带孩子、一边挣钱。

这些新举措,切实帮助甘肃省贫困地区妇女增收脱贫,真正实现了“扶贫助困建厂子、提升能力变样子、诚实劳动挣票子”,让她们过上了“看住了娃、照顾了妈、还能挣钱养活家”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韩门村:特色产业让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本报记者 乔栋明 梁永吉

长势喜人的乌龙头时下,走进临夏县麻尼寺沟乡韩门村,上百亩的七彩花海花卉种植合作社内,一串串、一簇簇色彩斑斓的各式花卉散...

临夏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