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临夏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小记

民族日报 2018-05-30 00:00 大字

 

现代时尚与传统建筑相结合的村文体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们有的打篮球,有的打乒乓球,有的下象棋……;一到傍晚,广场舞大姐们欢快地跳起健身舞,孩子们三五成群嬉嬉闹闹,一派文明、祥和、惬意的幸福生活场景,在如今的临夏县广大农村随处可见。 

文化是群众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临夏县在努力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提升“软实力”,使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日前,记者来到尹集镇新寨村,远远就能听见村文化广场上传来悦耳的曲调。走近村文化广场,只见随着乐曲《高原红》欢快的节奏,舞台上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夕阳红”舞蹈队正在起舞。 

“过去,我们想活动连个场地都没有,自从修建了这个文化广场,农闲时,村里的年轻人可以来这里跳跳舞,孩子们可以打篮球,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锻炼,说实话,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比蜜甜。”正在跳广场舞的村民杨正红深有感触地说。 

新寨村是尹集镇的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在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坚持把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作为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投资138.43万元,为村民们修建了一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广场,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新亮点。

蓬勃发展的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涤荡着各种污浊腐朽之气,浸润着人的心田。“以前,一些村民打招呼的口头禅就是‘走,搓两把走\’,而现在大家都相互招呼‘走,跳舞去!\’”尹集镇乡党委副书记吕世今欣喜地告诉记者,自从示范点建成后,文化广场、健身场地、农家书屋成为“村民聚集地”,以往的矛盾纠纷在频繁的接触中开始化解,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乡风、村风、民风有了较大转变。实现了全年邻里纠纷零纪录,幸福指数、和谐指数不断提升。 

在采访中,最吸引记者眼球的还是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产业培育中心”。走进中心的展览厅,满屋子摆放着村民们手工制作的布鞋、刺绣、铁丝网花,而展厅两侧的房间内,农闲时节的妇女们有说有笑地聚在一起,有纳鞋底的,有做刺绣枕套的。

“以前,我们农闲时除了拾掇一下屋子,给家里人做饭外,就没事干,坐在一起,李家长张家短说些闲事。自从有了这个中心后,我们学到了手艺,还能挣点钱。”正在纳鞋底的高阿飞牙告诉记者,她们一个月最少能纳200多双鞋底,每双鞋底至少能挣10多元,月净收入达2000多元。

新寨村只是该县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夏县因势利导,立足全县文化资源优势,以贫困村和重点村建设为重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严格按照“七个一”标准,整合组织、文广、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项目资源,超前谋划,兼顾文化活动中心的实用性和综合性,既注重挖掘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又与现代文明融合创新,全力加快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步伐。截至目前,该县共建成2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018年计划新建13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作为培育新农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在宣传政策、凝聚人心、改进村风民风庄风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正成了农民群众学文化、提素质、转观念的大舞台。

新闻推荐

“青稞行动”甘肃行首站到临夏

5月8日,由青海天佑德青稞酒公司举办的“天佑德青稞行动”助学行动,首站来到了甘肃省临夏县先锋乡大徐小学,把带来的书本、课...

临夏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