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土地皆生金 临夏县北塬镇钱家村的振兴之路
2018年的第一场雪下得好大啊!“走,到北塬镇钱家村看雪景!”大雪中的临夏县北塬镇钱家村,更是别有一番景象。10多家“北塬人家”农家院在寒冬里正常营业,几十家卖新鲜黄瓜、西红柿、草莓的摊点依然红红火火……
人们说,“钱家村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金子”。记者走进钱家村,确实感受到了这里“土地生金”的奥妙,感受到了钱家村群众从贫穷到富裕的蝶变历程。
荒寂塬头成公园
钱家村位于北塬的边缘,塬下东南面是临夏州州府所在地临夏市城区,西北面是广阔的北塬农村。这里是典型的川塬交接地带,也是城乡结合地带。当地群众把这一带叫“塬头”。
村民们对这里的过去记忆犹新。60多岁的村民王建国说:“一提起这‘塬头\’,让人心痛。多年前,这里土地支离破碎、坑坑洼洼,成了城乡垃圾处理点。这块土地早已不种庄稼了,只栽植着一些比较耐旱容易成活的红柳、榆树和旱柳,是当地农民最看不上眼的地方。
曾经,这一条长长的塬头,是繁华城市与寂寞乡村的隔离带,也隔出了富裕和贫困。
面对这个现状,临夏县委、县政府大胆决策,在塬头高标准修建了一条北塬塬头观光水泥大道,将3平方公里多的山梁山头、沟沟壑壑巧妙改造,修亭子、修廊道、修花园。目前,绿化面积已超100亩,修建人行道2万平方米,新建古典式管理用房4间、凉亭20多座、廊架50间、游步道近10公里,安装路灯100盏、星光灯1000盏,新建停车场2处……如今,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与美丽新农村相映成趣,一年四季,游人如织,这里成了人们体验乡村、放松心情、旅游度假的胜地。
旅游设施的不断完善,带动了当地休闲、娱乐、餐饮、采摘等旅游服务行业的兴起。截至目前,塬头公园周围已建成15家“北塬人家”农家院,常年经营;春夏秋三季提供旅游服务的小摊点有上百家,有300多名村民参与其中。
千亩薄地成良田
钱家村人多地少,全村共有2000多人口,耕地面积却不足1600亩,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放弃耕地,选择外出务工。
村民魏秀莲和丈夫2001年到新疆开饭馆,生意一直不错,家里的4亩承包地,多年来,他们一直雇人耕种。后来两口子一算账,发现根本不划算,4亩地收获玉米6000斤,收入仅有6000多元,除去雇佣费、肥料费,一年的收入很有限。于是,将土地撂荒了。
在钱家村像魏秀莲夫妇一样还有疏远那片养育祖祖辈辈土地的农户。针对以上情况,2015年春天,临夏县率先在北塬创办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钱家村的1200亩土地被流转,流转标准每亩每年过千元。
流转后的土地被高效利用,打造成为蔬菜、奶牛、经济林果为核心的“种养加”循环农业示范区,而钱家村200多名妇女成了园区的工人,实现了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的愿望。
看到这些变化,2017年,魏秀莲和丈夫转让了新疆的餐馆回到了家乡。回来后,魏秀莲在园区里长期务工,每月工资都在3000元左右,丈夫在钱家村旅游景点摆摊点,销售农副产品,收入很可观。魏秀莲高兴地说:“原来总认为钱就要在外面挣,现在才感受到了家乡的土地也能生出金子来。”
“烂场场”成了“金坛坛”
在农村,最不长庄稼的土地就在房前屋后、路边树下,这样的土地,在钱家村有400多亩。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这400亩土地也一天天“活”起来了。
张玉明屋后的那块地不但夹在院落中间,而且有几株高大的榆树和杨柳树遮住了阳光,地里种什么都长不好,当地群众把这种土地叫做“烂场场”。村民张玉明等向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申请,利用房前屋后的承包地修建起了农家乐茶园。自从开辟成农家院后,张玉明家的这块地成了游客休闲聚餐的好去处。
几十年不长庄稼的土地,如今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张玉明的做法带给钱家村群众很大启发和引导,渐渐的村里所有的“烂场场”都变成了“金坛坛”。
现如今,十几家“北塬人家”、几十家小吃摊点,每天都需要大量新鲜蔬菜,游客游玩后还从这里带走纯天然无污染的农产品,有人开玩笑说:“钱家村的一把嫩草也能卖成钱了。”
经济利益的引导,使农民在流转剩下的土地上开始“绣花”。“种一畦水萝卜,每天早上送到农家院,一算账,挣了3000元,没想到比以前种两亩多玉米还值钱。”村民郭芳芳说。张家的一畦小白菜、李家的莲花菜、王家的玉米棒子……都成了最受游客欢迎的绿色农产品,还有那一个个果园、杏园被村民们精心“务劳”后,春赏花、夏避暑、秋赏果,棵棵成了摇钱树。70多岁的魏举才老人兴奋地说:“没想到村里的每一块土地都这么值钱了。”
晚饭后,美丽的钱家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唱起欢快而又深情的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临夏县按照省州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工作部署,着力解决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维护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临夏县加大力度收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建筑企业在领取施工许可证前,须在指定银行...
临夏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