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枹罕古城遗址考

民族日报 2017-12-25 11:20 大字

城址上出土的汉代石磨盘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州、县普查队员在临夏县韩集镇双城村南侧的大夏河北侧台地上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即当地村民所称的尕古城,该城址位于大夏河西北岸第一台地上,东临大夏河,南邻大古城遗址,西接双城村,北接扫帚沟。城址现已被辟为平坦的耕地,调查中尚能看出西、南两面遗留的城墙残基和城址大体布局。城址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300多米,南北宽约250米。南墙尚存100米上下的残基,高1-2米不等;西城墙仅为长60多米,现为宽、高各1米左右的土台梁。城墙残基主要为夯筑而成,墙体中夹杂有大量沿水平方向分布的石块、部分灰色布纹瓦片和灰陶片,局部基墙可看到用石头修补的痕迹。北墙由于北侧的扫帚沟河水冲刷和沟沿的塌落已不复存在。在北城墙原所处的位置下方即扫帚沟南侧靠近地表的断崖上,暴露有许多堆积在一起的瓦片和零星夯土层。城址东端因上世纪修建的北塬渠穿过,分为东西两部分,在渠东侧的台体顶部断面上露出局部夯土层和断墙,墙体中夹杂有泥质灰陶片、布纹瓦片和石块。由此看出可以此城破坏严重。同时在城址内及周围地表散布有大量汉代常见的弦纹灰陶片和布纹瓦片。据该村村民介绍,1971年—1975年,该村社员在大、小古城遗址上平整田地时,从大、小古城之隔墙内挖出二块石门窝,每块长、宽、高各66厘米,应为城门的门墩石。在尕古城范围内挖出筒瓦上百页和青板瓦多页,筒瓦每页长22厘米,宽16厘米,厚2厘米,有的被打破,有的被社员拿回家中。同时出土的还有铁质箭簇和一些铠甲(残件)。

按照一般规律,城邑作为人口的聚居地其周围必然分布有许多同时代的墓葬,一般情况下,墓葬不会距死者生前居址太远。据多年来的考古调查发现,在其不远处的东北方向的夹塘村和东南面的尹集村都先后发现了数座汉代砖室墓葬。其中夹塘村汉墓出土了一件铜弩机及数枚“五铢钱”。另外在鹁鸽庄村西土场崖壁上分布有密集的汉墓群,附近农民家收藏有挖出的汉代陶罐。1981年在双城村南面的铁寨乡大滩红崖坡出土了一批王莽时期的货布,约有两公斤,货布通长5.9厘米,首长1.9、首宽1.9,首上部有一圆穿穿的两面即边缘处有突郭。肩宽2.2、足长1.9、足宽0.9厘米,重12-16.5克,“货布”二字为垂针篆体,书法纤秀,制作精美。2010年3月,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验收组在双城村对明代堡子遗址实地验收时,在双城村内一村民的土墙上采集了一块残石磨盘,磨盘石槽沟呈一个个断开的窝点状,与现代用于磨面的呈连续辐射状的石槽沟磨盘显然不同。经长期从事野外考古的专家确认,该磨盘是汉代时期的典型器物。以上这些,都为汉代枹罕城址在双城尕古城增添了文物佐证,也证明了双城是汉代枹罕县的政治、文化中心。

新闻推荐

让党的理论熠熠生辉 ——州委党校2017年秋季主体班培训侧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像食粮,增添了我们的信心和力量……”刚刚参加完州委党校秋季主体班培训的学员马国华说。“辛勤的耕耘,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收获。”面对学员们的认可...

临夏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