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党支部带咱奔富路

民族日报 2017-08-15 10:10 大字

有这样一个小山村,过去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困扰了几代人,贫困面曾高达98%;现在,这里水泥路通户率、自来水入户率、危旧房改造覆盖面、适龄学生入学率均达到100%,实现整村脱贫。

这个村就是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群众道出心声:“农村要致富,全靠党支部。”

达沙村,245户人家,1000多人口,有回、汉、东乡、藏、撒拉等多个民族。

“20多年前,村里矛盾重重,不同民族的人路上碰到连话都不说。”村党支部书记马祎说起往事,心里不是滋味。

民族团结是开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总钥匙”。村党支部一班人知道,只有各民族群众拉起手来,全村的好日子才能到来。

“吃平伙”,临夏回族的一种生活习俗,几家邻里乡亲共宰一只羊,大家边吃边聊天,其乐融融,是个增进友谊的好方法。

有一天,回族村民马麻乃家“吃平伙”,马祎和主人家商量后,邀请村里其他民族村民参与。马祎一边“吃平伙”,一边说:“大家都看看其他民族村,各民族和睦相处,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路修得那么好;回族群众和汉族群众搭手做生意,一家比一家富,房子盖得那么漂亮。再看看咱们村,你扭格子我扭纤,他吹胡子我瞪眼,什么事也办不成……”

在马祎的引导下,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谈过去,不团结的苦吃得太多了;谈未来,团结就是好日子的开始。

2004年,汉族村民何功成在外打工时,发生安全事故不幸身亡。村党支部号召回、汉、东乡族群众一道帮忙处理后事,还帮助何功成家里盖起了新房。

就这样,达沙村的村民,逐渐拧成了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达沙村成为临夏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达沙村地处两山之间的沟壑里,山大沟深,贫困程度也深。

这些年,借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东风,达沙村先后实施了危旧房改造、易地搬迁、村社道路硬化、人畜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把村庄建好,还得把村民扶起来。”根据村情民情实际,经过综合分析研判,村党支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把全村贫困户梳理为四类,依次是“走”“站”“坐”“躺”。

马祎解释说,“走”着的群众是有脱贫致富的想法,有强烈脱贫致富意愿的人群,但缺资金和项目,这样的村民要重点扶持;“站”着的群众是有脱贫意愿,但是没脱贫门路,处于观望期,村里鼓励他们去学习技术;“坐”着的群众是没想法,没技术,压根没想着去致富,对这些群众,要用真情办实事,再加上信任和鼓励,要让他们“站”起来,把地种好,把养殖搞好;“躺”着的群众是家庭确实有困难的群众,比如卧病在床的,身体不好的,这些群众要有政策来兜底,村里要去帮助帮扶,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精准把脉致贫“症结”,因人因户精准施策,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协调贷款、扶持种植养殖、培育新型主体多措并举,“走”着的跑起来,“站”着的走起来,“坐”着的站起来,“躺”着的也有了精气神,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000元增加到了5000多元。

走进达沙村,村级活动中心窗明几净,村文化广场、村小学、村幼儿园风景亮丽,街巷道路、农家院落干净整洁。

达沙村坚持每周日卫生大扫除,还制定了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制度、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和村民家庭卫生制度,村庄环境焕然一新。

“说起这事,起初也有人想不通,认为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来土里去的,打扫卫生无非是给村干部脸上贴金,不是腰来腿不来,就是人来心不来。”村委会主任王利云介绍说,村里的做法不是强制推行,而是在“民主议事日”上让村民评议。

达沙村每月举行一次“民主议事日”活动,村里的大事小情“民事民定、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从村党支部建设到党员队伍建设,从村庄建设到社会公共服务,从精准扶贫项目到富民产业培育,都让村民知情、参与、评议,每一项决策都由群众说了算。

落实农村低保,村里提供政策明白卡,村民逐家逐户“倒排序”,评选出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危旧房改造,十个指头有长短,大家评定了从7000元到4万元不等的五个标准,实行差异化补助,群众都赞成。

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及留守家庭出门办事不方便的问题,达沙村还完善便民服务措施,公开村“两委”成员姓名、电话号码及工作职责,群众只需打个电话,就会得到新农合参合报销、大病救助、办证、盖章等事项的“全程代办制”服务。

(载《甘肃日报》)

新闻推荐

全国砖雕行业盛会将在临夏举办

本报讯(记者赵怀斌)7月30日,记者从全国砖雕文化传承与创新峰会组委会获悉,2017全国砖雕文化传承与创新峰会暨全国砖雕传统手工技艺大赛,将于2017年8月16日—20日在临夏州临夏县举办,届时全国砖雕工匠、...

临夏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