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两大才子缘何被称为“雕虫之士”

甘肃工人报 2021-03-10 08:29 大字

史海钩沉

殷啸虎

南朝刘宋时期文章鼎盛、诗歌繁盛,开创了一代文风。其中有两个代表人物:谢灵运和范晔。前者是著名的诗人,后者是著名的史学家,都在各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懂政治却偏要参与政治,结果都因卷入朝堂斗争而死于非命。

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承袭康乐公的爵位,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被誉为“文章之美,江左莫逮”,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刘裕建立宋朝后,将东晋册封的爵位都降了一级,谢灵运也因此降为康乐县侯。虽然也担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等官职,但由于性格偏激,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大体被朝廷视为文人,没有赋予什么实权。可谢灵运偏偏以栋梁之材自居,自认为有能力参与国家大政,因此难免有怀才不遇之感,常愤愤不平。

刘裕去世后,刘义符即位。顾命大臣徐羡之等对谢灵运很头疼,便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借口,将其外放为永嘉太守。永嘉山灵水秀、名胜众多,应该是很对文人的胃口。远离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对谢灵运来说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谢灵运知道自己是被排挤出来的,所以干脆纵情于山水之间,游遍了当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后来,他干脆不顾亲友劝阻,称病辞去了太守的职务。他的声名也因此大振,“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刘义隆即位后,诛杀了徐羡之等人,征召谢灵运入朝为秘书监,不久提升其为侍中,“日夕引见,赏遇甚厚”。虽然给了很高的政治待遇,但刘义隆大体还是把谢灵运当成侍从文人,并未真正让他参与朝政。谢灵运见状心怀不满,经常称病不上朝,实际上是“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

刘义隆自然非常不满,便暗示他自己主动辞职。谢灵运倒也干脆,上表称病。得到批准后,谢灵运便回到会稽,同亲朋好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

谁知,会稽太守后来向朝廷上书,指控谢灵运企图谋反。刘义隆没有深究,而是将他调任临川内史。谢灵运到任后依然放荡不羁,结果又遭到弹劾。朝廷派使者去逮捕他,他竟然兴兵反叛。被捕后,被判流放广州。

不料,到广州后,谢灵运再度被人控告谋反。最终,刘义隆下令将其处死。《资治通鉴》在谈到这一结局时说:“(谢)灵运恃才放逸,多所陵忽,故及于祸。”

范晔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还通晓音律。但他同谢灵运有一样的毛病:恃才自傲,放荡不羁。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落葬当晚,范晔竟同亲友一起饮酒作乐、大肆喧哗,结果被贬为宣城太守。官场失意后,范晔干脆潜心著书,整理编纂了《后汉书》。

刘义康长期大权独揽,引起了刘义隆的猜忌,遂将其外放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见此状况,有人竟拉拢包括范晔在内的朝臣,密谋立刘义康为帝。

刘义隆得知后,下令将范晔逮捕问罪,还当面质问:“亦知卿意难厌满,正是无理怨望,驱煽朋党而已,云何乃有异谋?”范晔不得不承认“负国罪重,分甘诛戮”。

《资治通鉴》引用南朝史学家裴子野的评论,说范晔“忸志而贪权,矜才以徇逆,累叶风素,一朝而陨”。在《读通鉴论》中,王夫之则对谢灵运、范晔作出了“雕虫之士耳”的评价。

(摘自《解放日报》)

新闻推荐

康乐巾帼力量撑起乡村振兴半边天

本报康乐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马晓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走进康乐县麦之魂工艺品巾帼扶贫车间、胭脂梦家巾帼扶贫...

康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