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建村头

民族日报 2020-05-14 09:12 大字

“在这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康乐县草滩乡拉麻山村村民马尕女在村头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工作,她原先在离家较远的地方打工,往往顾不上家。

“在这干活,既可以赚钱,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马尕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出去打工,来回得花钱打车,每天上下班要1个小时,现在步行十几分钟就到,省了不少车费。”

当地同马尕女情况类似的贫困劳动力还有很多。贫困劳动力走不出去怎么办?那就想办法把工厂建到贫困户村头!

拉麻山村扶贫车间是由康乐县利民农副土特产购销有限责任公司建的,据负责人王俊明介绍,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主要加工供应大豆、豌豆、玉米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近年来,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社员”模式,组织农户自愿参股入社,并且不断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再通过合作社实验推广,集中生产统一加工销售,降低生产成本,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我们村位于县城南面,属二阴地区,是豌豆、扁豆等农作物的主产区。村里种植大豆、豌豆等经济作物的村民很多,到收获季节,合作社便会统一收购,解决大家的销售问题。”王俊明说,“现在车间里有40名工人,其中有23名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平均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入股的村民年底可得到分红。”

在扶贫车间里,村民马得明正在搬运刚收购的一批大豆,“现在去外面打工很难找到活,在家乡打工踏实多了,收入也不错。”说完,抹了一把脸上的汗,他继续去扛装满大豆的袋子。

扶贫车间要用工、群众要致富,将扶贫车间建到村头,这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了。王俊明还告诉记者,公司正在新建一个农产品加工扶贫车间,建成后,可带动50多户当地农户就业。

近年来,康乐县立足县域优势产业,探索贫困群众就业脱贫路径,积极打造扶贫车间,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康乐县共建成各类就业扶贫车间20家,带动贫困群众600多人,人均月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同时,辐射带动600多户农户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增加收入。

新闻推荐

康乐县:昔日荒山披绿装

本报讯(记者闫改琴通讯员杜建龙)连日来,康乐县各植树造林点,干部群众正热火朝天开展荒山造林工作,使昔日的荒山披上了...

康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