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有产业 人人有收入
一大早,阳光刚洒落在康乐县的土地上,家住鸣鹿乡哈鹿村的马德福就忙活起来了。“养牛、养羊是个技术活,你操心得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来!”说起自己的老本行,马德福兴致盎然。
哈鹿村是一个纯少数民族村,群众多以饲养牛、羊为生。今年59岁的马德福有多年的养殖经验,基于此,他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但苦于没有发展资金。今年,康乐县为建档立卡户引进良种母畜,按照每头牛1万元、每只羊10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贫困户可自主选择,乡镇和行业部门共同验收合格后落实奖补资金。这让马德福重新燃起了发展的希望,除了政府补助购买的1头牛、1只羊,他自己又买了13只羊。
为了做到牛、羊发放公开、透明,鸣鹿乡充分利用村民知情大会、“两户”见面会等方式,对牛羊引进程序和标准进行宣传讲解,要求包村组长、村干部、乡畜牧站工作人员现场做好贫困户牛羊引进检查验收工作,与贫困户签订购买合同书,采取“先申报,再公示,后实施”的原则,让贫困户到牛羊市场和牛羊企业自主自行购买引进母畜。
该乡畜牧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会不定时派工作人员对农户进行科学技术指导,对牛、羊病的防治等进行严格监管,购买牛、羊的品种上择优选择,而且指导村民建养殖棚时,将养殖棚和生活区分开,保证村民生活环境不受影响。截至目前,哈鹿村牛存栏372头,羊存栏734只,其中132户建档立卡户的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63头、201只。
治贫之本,在于产业,产业兴,百姓富。要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让贫困户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关键要靠产业支撑。为此,康乐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目标,积极探索依托产业带动的“造血型”扶贫,坚持把做大牛、羊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按照“政府奖补、部门组织、乡(镇)实施、群众参与、干部帮扶”的原则,推动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形成“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扶贫格局。
今年以来,为确保全县贫困户牛、羊产业工作顺利进行,康乐县对贫困户牛、羊产业资金实行“一折通”管理,对引进前和购买后的业务指导进行管理检查,做到“贫困户对象精确、资金落实准确、任务完成清楚”。据康乐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共引进了6966头基础母牛、占计划任务的103.6%,同时引进7241只基础母羊、占计划任务的108.7%。
成立于2013年的甘肃宏福现代农牧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经过康乐县相关部门筛选的具有供种资质的企业。由于近三年牛肉价格呈现上涨趋势,该公司经营的规模持续扩大,从2013年牛存栏1130头,到2018年存栏量达到2500—2600头,在当地逐渐成为有影响力的养殖企业和良种牛羊繁育供应基地。
该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引进推广良种肉牛、繁育良种犊牛和规模化肉牛育肥,与本村20多户农户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并与青海、新疆等外省3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供应良种母牛的协议。“我们也从澳大利亚引进了优质的肉牛、羊品种,在本地推广。”该公司生产负责人马有成说道,“在推广品种、繁育肉牛的同时,我们也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增收致富。今年,公司按照标准给入股的每个贫困户进行利息分红4000元,增加了全县303户贫困户的收入,加快了他们脱贫的步伐。”
在这里上班的流川乡古城村村民马虎山将家里的牛也放到合作社里养殖,出栏时由合作社统一负责出售,他每个月还能挣到4200元的工资。他说:“全部加起来,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对我们农民来说,是个发家致富的门路。”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也是最有效、最长效的扶贫模式。一直以来,康乐县坚持把草食畜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路子,在促进产业发展、示范带动群众增收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琼洁)近日,康乐县人民医院完成一例“无痛肠镜下结肠多发息肉切除术”。患者男性,49岁,经“无痛肠镜”检查后...
康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