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探出新路助增收《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民族日报 2018-04-23 09:20 大字
 

“这几年玉米行情不好,除了填饱肚子和喂牲口外,剩下的也卖不了几个钱。”玉米丰收了,家住康乐县苏集镇塔关村的村民李鹏却左右为难,一亩玉米也就值800元,卖了,挣不了多少;不卖,堆在院里会发霉,只能当柴烧。 

和李鹏一样惆怅的,还有康乐县信康农业公司负责人康志忠。眼看场里的几百头肉牛就要断粮,可从外地运饲草的车队却迟迟未归。“本地饲料供不应求,只能从外地拉,成本高不说,还耽误时间。”康志忠说。 

过去,在康乐县各乡镇,农民愁玉米卖难,养殖户愁牛羊饲料。而今,随着当地大力推行“粮改饲”,双方都不再发愁了,并且有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不是玉米不值钱,要看怎么种。”康乐县畜牧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饲草玉米营养价值高,是牛羊最可口的“营养餐”,可其产量却一直上不去,极大地影响了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畜牧业是康乐县支柱产业,“无牛无羊不成家”是当地群众的普遍观念,牛羊养殖户占全县人口8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广规模化养殖,养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办,使当地对饲草玉米的需求十分旺盛。 

为养而种,以养改种,以农载牧。为了改善供需结构,近几年,康乐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粮改饲”改革,并根据当地养殖企业规模和数量合理计算,引导农户把种粮食玉米的土地改种饲草玉米,避免扎堆导致过剩。 

有“粮改饲”政策的支持,康志忠再也不必为饲料而发愁了。 

今年年初,他与苏集镇300多户农户签订了饲草玉米种植订单,并与政府共同出资,免费向农户提供种子、地膜等,年底按市场价进行收购。 

与此同时,李鹏再也不用因卖粮而为难了:除了种植粮食玉米保障生活的3亩地之外,他还打算与信康农业公司合作,利用剩余的4亩土地开展“订单式”种植。 

“以前种玉米只有棒子能卖钱,现在种的玉米茎秆都是宝。”李鹏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一亩粮食玉米卖800元,而一亩饲草玉米卖近1800元,4亩土地一年能多挣4000元。不仅如此,玉米收获时只需拉到附近的养殖场,省去了很多运费和人工费。 

和李鹏一样,家住苏集镇高楼子村的刘万平也因“粮改饲”而受益,不同的是,他将家里的10亩土地以每亩500—900元不等的价格,流转给信康农业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一名“产业工人”。 

“农忙的时候在家务农,农闲的时候去企业打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加上年底7000元的土地流转费,脱贫不成问题。”刘万平说,在企业打工不但可以赚钱,还能学到专业的养殖技术,提高自家的养殖效益。

“‘粮改饲\’不仅推动了当地玉米供需结构的改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为养殖户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苏集镇党委书记马世福说,以前农民养一头牛,除了传统饲料外每年还需投入1500元购买优质饲料,现在牛羊吃饲草玉米,营养丰富,还易上膘,一头牛一年能省近2000元。

“粮改饲”让康志忠尝尽了甜头。下一步,他将继续扩大企业养殖规模。“再也不用去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拉饲料了,就算养殖场再扩大一倍,本地饲料供应量也能跟得上。”他说。

据了解,今年,康乐县饲草玉米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延伸辐射周围10余个乡镇,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饲草料依赖外地的局面,更成功地打开了外地饲草料市场。同时,“粮改饲”改革还催生当地多家规模化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使1.85万户农户从中受益,其中贫困户1万余户。

(原载于4月21日《甘肃日报》1版)

新闻推荐

康乐县档案馆收藏《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介绍》系列资料

本报讯(记者马琼洁)近日,康乐县档案馆收藏了由丁作枢捐赠的《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介绍》系列资料共计15册,该资料介绍了莲花山“花儿”,重修莲花山、“花儿”开陇原、莲花山民俗、莲花山“花儿”传承人...

康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