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腰刀的历史与现状

民族日报 2019-12-12 09:55 大字

在中国传统的十八般兵器里,刀排名第一,同时也是人类最早、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上,刀带给人类的绝大多数是流血和杀戮。

但有一种刀,它生来即非兵器,与战争无缘;生活中,它是牧民的餐具、屠宰牲口的工具和藏族男人身上的装饰品;它的身上,彰显着精湛的民族工艺;它的背后深藏着悠长曲折的人文历史,滋养和鼓舞着一个民族——保安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这把刀就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保安腰刀。

起源于临夏州积石山县的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在临夏州大河家这块昔日荒草野滩上创造的独特技艺和灿烂文化。一方面,它始终贯穿着保安族人的经济生活,成为保安族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各类式样的锻造技艺、制作方法、修饰手段,无不反映着保安族人所经历的历史变迁、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

历史渊源

保安族人打制腰刀的历史由来已久。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将在中亚诸国俘虏的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哈剌鲁、康里、阿尔浑、撒尔塔等各类色目人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不乏能工巧匠。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将部分“探马赤军”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民族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新的民族——保安族。定居保安城以后,许多保安族人成为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手工业从业者。“一脉相承”的冶铁技术和手工工艺使他们积累了高水平的制刀技能。

迁徙到大河家后,受生活条件影响,保安腰刀在保留自卫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商品属性,成为保安族人用于交换牧民的牛羊及其他日常用品的商品。从此,保安族人民运用独特冶铁技术打造的腰刀就与族人生存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保安族人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

新中国成立以前,打制腰刀是保安族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在保安族聚居地从事打刀行业的有110户,专业打刀匠约有12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保安腰刀的生产曾两度走过集体化道路,在大河家甘河滩、高李建成二个大队腰刀厂,但很不景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临夏各地相继建起民族刀具厂,集中技艺较高的工匠,添置新的生产设备,组织批量生产,工艺由原先的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发展,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保安腰刀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曾多次在首都举办的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参加展出,并被周恩来总理作为礼物馈赠外宾。

1987年,“保安腰刀”获国家民委、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获得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以“保安腰刀”为题材、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如《保安腰刀》《腰刀舞》《保安腰刀真干散》《我帮阿爷打腰刀》等,其中《保安腰刀》参加了1980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表演并受到奖励。自学成才的保安族农民画家王福祥的国画作品《保安刀艺》,获得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二等奖,1984年9月被选送到挪威、瑞典展出,后由文化部珍藏。保安腰刀在不断的文化挖掘和对外交流中,被糅合了多种文化色彩,在宣传保安族艺术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

腰刀品种

随着加钢淬火技术的精湛圆熟和刀体修饰技艺的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多,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珠算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品种。其中,最漂亮的属“什样锦”,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则是“波日季”。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折花刀”,这种刀因工艺复杂、刀体刚柔相济、弹性好不易折断、刀体纹理奇特、刀刃锋利而著称。这种工艺自20世纪50年代失传,2006年甘河滩的马生福、马自正、马志俊三位工匠经过潜心研究、反复试验全面恢复了失传半个世纪的工艺。

“什样锦”堪称是保安腰刀的象征。它整体简洁、彪悍、实用,与质朴的西北风土人情相吻合。按通常分类,它属于方头直刀,其特点是刀板平直,刀刃折转突兀,形成三角形刀尖和强劲的切割面,显得刚直威猛。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刀柄,用银、铜、石、珠在牦牛角上镶、嵌、铆出梅花、一条龙等云纹、水波及抽象图案,既璀璨夺目又华丽柔媚。刀鞘以铜皮砸成,内装木鞘垫型,刀锋入木便会严丝合缝。

“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波日季”属滴水形,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刀锋锐利,鞘和柄的装饰简洁,整体效果含蓄低调却冷艳动人,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据说很久以前,在保安族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恶魔,三天两头就到庄子里作怪,人们想尽办法始终无法制服它。后来,一位白胡子阿爷指点保安族青年哈克木仿照天池边老树上的树叶图纹打制一把刀。哈克木用这把刀除去了恶魔,使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为了纪念哈克木的功劳,将“波日季”的原来模样世代流传下来。

保安腰刀大都刻有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寓意保安腰刀的质量敢于和每个人举手击掌,作出承诺。该图案被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

锻造技艺

传统的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80道,最少也有40多道,其中在煅打刀坯时加钢和炼烧以后的沾水是衡量刀匠技艺的关键程序,也是“保安腰刀技艺”的精髓所在。

将生铁进行火炼而成熟后,刀匠开始锤打,大锤和小锤各有其用,抡起、落下中包含着学问,锤打的力度与位置不断的变动,刀坯也在捶打间翻来覆去。刀坯加钢时,必须要细致谨慎,在刀坯正反两面烧炼时间相等时才能包钢,一般在1两铁中炼加1立方厘米的薄钢。沾水即淬火,需要把握火候,注意观察火苗的颜色,刀坯被炼的太硬时沾水就会炸开,太软时又不锋利。不软不硬,韧中带钢才是质量过关的腰刀。

制作传统腰刀的原料主要是铁,其次是牛角、铜、木料、铁丝、纱轮等。以前,铁是由商人从兰州、临夏等地贩来的碎铁,质量不好,需烧炼后方可使用。燃料主要是匠人自烧的木炭(本地不产煤)。打制腰刀的工具主要有风箱一个、砧子一个、大铁锤两个、小铁锤两个、钳子两个、钻子一个、剪刀一把、钢锉子三四把、虎头钳一个及剔子、铳子和其他小工具。

纯手工打制的保安腰刀,具有典雅精美、经久耐用等特点。腰刀一般由刀体、刀柄、刀鞘三部分组成。刀体是反复锻打的精铁再加淬火而成,坚而不脆,韧而不屈;刀柄一般多用上等的红、黄铜片及铝片、牛角、赛璐珞等材料叠合铆成,刻以平罗(直线罗纹)、弯罗(曲线罗纹),打磨后便色彩斑斓、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或铜鞘银箍,并配以拔鼻毛、挖耳孔用的铜制镊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样的美观,又防止刀体从刀鞘中滑出,同时还具有试毒功用。

腰刀价值

保安腰刀在保安族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保安族文化的象征,多少年来,一直是保安族儿女引以为荣的文化标识。

打制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重要的谋生手段,也一度成为保安族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保护腰刀工艺,也就意味着保障保安族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腰刀是保安族文化的象征,更是保安人精神的外在表现。保安腰刀的起源、发展与保安族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保安腰刀在刀型、式样上的演变也从侧面反映了保安族人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变化。腰刀手工艺对完善腰刀研究、建立从历史学、人类学等多角度研究保安族历史文化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和思路。抢救和保护传统腰刀手工艺,在巩固保安民族文化根基、丰富保安族文化内容、完善保安族文化形态、丰富中国金属手工艺内容的同时,对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世界手工艺史的丰富和完善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承难题

历史上,保安腰刀生产一般只限于家庭作坊,很少雇工,比较普遍的是招收学徒,并且收徒一般仅限亲戚、亲属。徒弟拜师学艺一般需要三、四年时间,初期只是干杂活,不传技术,不给工钱,以后才慢慢传授技艺。学徒出师后,如果要另起炉灶,必须征得师傅同意,否则,师傅可以将其炉子打碎,不准其营业。此外,刀匠中有少数人对技术是保守的,一些关键性手艺历来都是父传子或兄传弟。

当前,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不遗余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文化形式的保安腰刀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和传播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保安腰刀的实用性有所下降,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创造财富的能力也随之减弱。受现代工业经济发展冲击的传统保安腰刀手工艺,其生存空间和重要地位每况愈下。言传身教的传承模式、缺乏成文的专业书籍和现代化的渠道供新人系统学习、收入水平低,成为制约传统保安腰刀手工艺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

从事腰刀生产30年的马师傅无奈地说:“教授新人学习制作腰刀手艺靠的是言传身教,我现在很少收徒弟,因为工资付不起。儿子也不愿意学,嫌活累、不挣钱。”马师傅曾想编写一部腰刀制作工艺方面的专著,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低只能作罢。一些颇有腰刀手工艺造诣但无传人的老刀匠相继谢世,许多独门绝艺就此灭失,造成难以挽回的文化和艺术损失。

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对传统腰刀手工艺的冲击和影响相当明显。电动化工具的介入,令腰刀的内在质量大打折扣。例如,以前匠人自己手摇砂轮磨刀刃,心中有数,手里有底,而采用电动砂轮打磨,刃口就会变软,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此外,许多水平低下的腰刀生产作坊和手艺人,为了个人利益盲目扩大产量,质量差、卖价低,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惜偷工减料,既扰乱了腰刀的市场秩序,又重创了保安腰刀的信誉。

国家的法令、政策对腰刀手工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发布了《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保安腰刀作为受管制的刀具,被限制在民族自治区域内佩带、销售和使用。毋庸置疑,国家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规定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但由此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像保安腰刀这样的民族工艺品日渐衰落,也导致许多刀匠改行转业,被迫疏远、抛弃了难得的刀艺。

作为保安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保安腰刀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理应受到保护。面对现实中的发展难题,我们亟需加强对保安腰刀的保护与传承。

新闻推荐

积石山县大河家黄河大桥通车

本报讯临津古渡畔,长虹傲今朝。12月1日,积石山县举行大河家黄河大桥竣工通车仪式,随着第一辆汽车从新桥上通过,标志着新大河...

积石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积石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