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海沧模式” 接地气 重民生 念好新“山海经”

兰州日报 2019-12-24 08:09 大字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万宏)“观众朋友,社区宣传文化系统宣传海沧调研,乘着地铁游海沧,海沧庆祝建校70周年……”这是厦门市海沧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房玲玲12月23日在该中心演播室现场发布的内容。

近一年来,作为福建省县级融媒体中心首批试点的海沧区融媒体中心经过探索实践,通过坚持内容为王,小屏为主、移动优先化和“轻资产、重内容”,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初步形成了“海沧模式”,被新华社列为其在东部地区的试点,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据了解,海沧区严格按照中宣部提出的“集约发展”“移动优先”“因地制宜”的部署要求,高位“嫁接”新华社,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合作,并按照“节约、先进、实用”的思路,最大限度地聚合信息、服务用户,努力打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海沧特色、新华味道”的新型传播平台。

生产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

谈及融媒体建设的具体做法时,房玲玲介绍说,主要从“内容、人才、渠道、服务、技术”等方面协同发力,以着力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坚持内容为王、原创内容是“王中王”。海沧区融媒体中心坚持“向内向下”的宣传视角,始终专注于本土原创内容的生产,着力生产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

其实,早在2017年5月,海沧就开始了媒体融合探索的步伐。海沧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采取“宣传部主管、国有企业主办、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在厦门成立了第一家区级新媒体公司——厦门沧江新媒文化有限公司,为主运营区官方微信公号“今日海沧”,专注本地原创内容的生产,做强做大舆论阵地。“今日海沧”自2017年上线两年多来,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人文、教育、医疗、交通、城区、产业等主题,全年365天无休,坚持每天推出高质量原创内容。

截至目前,“今日海沧”共有粉丝13万,绝大多数是海沧居民,这对总人口52万的海沧而言,占比1/4。共推出原创内容1200条,一些优质的公号推文单篇阅读量突破10万+,单篇点赞量超过16000,稳居全省政务新媒体第一阵营,最好成绩是全省第一。

念好“山海经”讲好扶贫故事

该中心里,一幅海沧走进甘肃临夏州积石山的扶贫图片吸引了采访团记者的目光。去年10月中旬,海沧新媒体等单位组成采访小分队,深入甘肃积石山采访一线,挖掘扶贫故事,从扶贫干部、扶贫产品、当地百姓角度等多个视角的短视频,讲述扶贫故事,以及对海沧和厦门的情感,并通过“今日海沧”微视频将积石山的扶贫故事向社会进行了传播,整体阅读量达到了6010.5万人次。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人才是媒体融合的最关键因素。2017年,海沧区就确立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思路,并通过市场化引进专业人才。技术是融媒体中心的支撑。由新华社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手打造的海沧区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在人员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业务融合、资源融合,中心人员在相互协作中进行智能化生产,能够对自己的稿件进行传播力分析和舆情掌控。下一步,该中心还将导入H5生产、动漫制作、AI合成主播、360拍摄等先进技术,在新时代运用新的手段满足受众需求。

打造立体式全媒体传播矩阵

为了将海沧好声音传得更高更远,海沧区依托中央和省、市等上级媒体和社会媒体,通过三个维度打造立体式全媒体传播矩阵。

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还将视角投向民生和社会领域,并通过开展摄影大赛、关注流动人教育、弘扬耕读文化、挖掘和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专题报道,将沾泥土、带露水的鲜活内容,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真实地展现了融媒体“海沧模式”的魅力。

据了解,“今日海沧”、“海沧发布”已成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必需品。下一步,海沧区还将所有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媒体服务等聚合到“云上海沧”APP客户端,与市级平台厦门对接,延伸“智慧城市”。

新闻推荐

国道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顺利通车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葛强)11月30日,历经1年多的奋战,国道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改建工程全部完工,并顺利通车。...

积石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积石山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