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坚守 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村医何世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夏日的积石山县,山间田野铺满绿色,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和往常一样,早晨8时,72岁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村医何世英准时打开村卫生室的大门,等待着前来看病的村民。听心律、测血压、打针、开药……整整一天,她几乎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
从19岁那年起,像这样忙碌的生活,何世英已经坚持了53年。53载似水流年,从“一根针,一把草”到“一间房,两张床”,再到标准化村级卫生室,改变的是乡村医疗卫生条件,不变的是何世英对村医这份职业的坚守与热爱。
1966年,18岁的何世英入了党,参加了县里举办的赤脚医生培训班。“那一年,最高兴的事是我入了党,这让身边的同龄人都很羡慕。”何世英回忆说,一年后,她成了梅坡村和邻近几个村里唯一一名村医,担负起为6000多位村民看病的责任。
上世纪70年代,积石山县很多村镇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虽然整日奔波在尘土飞扬的村道上,但何世英却乐在其中。她背着行医的全部家当——一个医药箱走村入户,治病救人、帮人接生。
在何世英心里,自己既是一名大夫,更是一名党员,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只要群众需要,她就会竭尽所能给予帮助。
“那个年代西药少,价格高,买不起,但是山里草药多,我就时常采些草药背在身上到处跑。”何世英清楚地记得,当年医药箱里仅装有纱布、胶布和一切简单的感冒药。“我们在学校里学过中医和针灸,很多时候看病只靠‘一根针,一把草\’。”
1979年,梅坡村建起了卫生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何世英的行医家当又多了一样——两张单人床。“条件稍微好些了,村民们不仅可以去卫生室打针输液,一些便宜点的西药大家也能用得起。”何世英说。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何世英用坚守换来了村民们的支持与信任。“何大夫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村民们哪里不舒服都会来找她,要是在村子里碰上,她还会主动询问病好了没有。”提起何世英,梅坡村党支部书记丁生成赞不绝口。
在儿子梁志龙的印象里,母亲何世英一直在忙着给人看病。他清楚地记得,30多年前的一个雨夜,自家大门被敲开。母亲和敲门的人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后,便身披塑料布出了门。后来他才知道,当天夜里,由于距梅坡村6公里之外的大墩村一位妇女要生孩子,母亲在泥泞的村道上抹黑步行了近1个小时。
“母亲的点点滴滴我都看在眼里,就是这一件件小事影响了我,所以我也想成为一名村医,并且会一直干到退休。”1998年,梁志龙大学毕业,毅然决定回到村里当一名村医。
2010年前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梅坡村建起了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心电图仪、血压计、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和过去相比,现在的行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乡村公路硬化了,行医设备齐全了,再不用半夜抹黑去村民家看病了。”何世英说。
积石山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除了为村民看病,何世英和儿子还承担起了“医疗卫生政策进农户”的工作。何世英说:“大家都是有病了才想着去医院,对很多医疗卫生政策不了解,所以我们通过上门宣传、发放宣传册等方式,帮助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如今,年过古稀的何世英回忆起当年在党旗下宣誓的场景,依然心潮澎湃。她没有忘记18岁时立下的铮铮誓言,她仍记得自己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尽自己全部的力量帮助身边群众解决他们的困难。“只要我眼睛还能看得见,腿脚还能走得动,我就会在村医这个岗位上干下去。同时,也希望有更多高水平的医疗从业者加入村医的行列,为贫困地区发展作出贡献。”何世英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28日上午,积石山县寨子沟乡扫黑除恶宣传组走进麻沟小学。针对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小手拉大手”...
积石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积石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